西南大學劉志英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研究》(項目批準號:08FZS003),其最終成果為同名個人專著,2011年上半年即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9世紀40年代以來,伴隨著列強炮艦的轟鳴,中國傳統封建經濟開始向近代資本主義經濟艱難轉型,證券與證券市場在中國誕生,并走上了一條布滿荊棘的坎坷路途,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風雨歷程。認真研究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不僅可以拓展中國近代史、特別是金融史的研究領域,而且更有助于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促進我國當前證券市場的健康快速發展。但長期以來該領域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為此,該成果深入挖掘史料,鉤稽重大史實,探究演變規律,全方位、多視角地展現了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的誕生與變遷的軌跡。
該成果分上下兩編共六章,上編: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的制度經濟學分析:主要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一)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制度的引進與初創(1872—1922年);(二)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制度的發展(1922—1937年);(三)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制度的演變與終結(1937—1949年)。下編: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的經濟與社會功能實證分析:主要運用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對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與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系統實證考察與研究。(四)華商股票市場與產業成長的實證分析;(五)華商公債市場與政府財政的實證分析;(六)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發展的泡沫性分析。
通過以上兩部分的考察,得出如下重要觀點:
一、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80年的制度演變的歷史就是模仿學習與借鑒西方其他成熟市場經濟制度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股票市場制度與債券市場制度的確經歷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制度建設路徑,股票市場自始至終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路徑,而公債市場則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政府直接參與并高度控制的強致性制度變遷路徑。
二、從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的制度演進歷程可見,近代中國已經把當時世界上先進國家證券市場的制度學習借鑒過來,并不斷建立與完善了自己的制度,各種制度文本不可謂不規范,甚至是比較先進的,然而,最終卻依然沒有建立起世界級的證券市場。
三、在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中,政府角色往往錯位。政府進行宏觀控制的目的,應該是維護市場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使國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然而法治環境的缺失,使得政府干預的范圍和力度往往過大,超出了校正市場失靈和維護市場秩序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界限,即政府管了不該由政府承擔或政府管不好的事。審視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制度建設中的各項改革的路徑與由來,不難看出政府主導和主管始終是決定性的力量。這種決定力量,在證券市場建立的初期曾經發揮過巨大的積極效應,但政府并未從根本上建立起一種規范的、符合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內在要求的游戲規則,仍然采用的是“過程管理”的做法,如在1921年的“信交風潮”中,雖然成功的度過了了這次金融風潮,但這種靠政府與市場進行博弈的做法則造成了對市場法則的破壞,并由此產生了政府隨意干涉市場、干涉股份制企業的市場空間,引導市場走向了為其銷納公債的道路。不可避免的出現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身份,對市場監管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四、近代中國的華商證券市場結構,在中國經濟最平穩發展的時段里,證券市場卻與產業無關,其相當部分的資金運用于政府公債;而在股票市場興盛的時間里,其資金卻又流向了投機性很強的“企業公司”,集中在證券市場中對各類股票的市場炒作。因此,證券市場不僅并未對近代中國經濟發展起到多大推動作用,而且相反,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更多的是體現在市場的投機性和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壟斷。即或是在證券市場最繁榮的時期,也是投資行為嚴重的扭曲,要么經濟泡沫成分日益加重,不斷引發市場危機;要么證券市場淪為政府發行公債的工具,而使產業發展嚴重受阻。
該成果的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選題及研究視角獨特。該成果是作者在之前所著的《近代上海華商證券市場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究的新作。在前期對近代上海華商證券市場進行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了研究領域,視角也從上海轉向全國,從專注于證券市場本身,轉而注重考察證券市場的社會經濟后果,特別關注了證券市場與政府財政與產業成長之間的關系,以及證券市場風險性問題的研究,從而有效的彌補了過去研究的不足,提升了該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第二,發掘利用大量第一手原始資料。經濟史研究的基石就是史料,為了使研究言之有據,避免流于無根據的臆斷,該成果著力于挖掘原始資料,所據資料大量源自各類已刊未刊檔案文獻,舊報刊文獻資料,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除對已經查閱過的檔案與報刊進行了查漏補缺工作外,重點增補上海之外的其他各地的檔案資料和報刊文獻資料,如北京市檔案館、天津市檔案館、寧波市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等的大量未刊檔案資料,以及北京、天津、漢口、重慶、寧波等地報刊文獻,力求使問題的研究擁有豐厚扎實的資料依據,在認真細致梳理檔案資料和報刊資料基礎上,本著作還整合了其他相關研究成果,從而構建自己的研究體系。
第三,借鑒新的研究方法。該成果在從事歷史研究的同時,注意借鑒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金融學等相關學科的專門知識和理論,對研究的對象作多角度的綜合分析,特別是重點運用制度變遷理論與實證研究的方法,對本課題的研究作了經濟學的綜合分析與比較,在研究中注重史論結合,在講清楚基本事實的情況下,進行必要的經濟學理論分析,提升觀察研究對象的立意,總結出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演變歷程中各不同層面的規律性內容。
該成果的學術價值在于,近代中國證券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有關該問題的研究又是海內外學術界相對薄弱的課題,雖已有涌現出了部分的研究成果,還是缺乏對整個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的系統、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該成果是在總結前人和自己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多方位地展現中國社會經濟近代化的歷史進程,成果圍繞近代中國的華商證券市場這一重大領域,通過嚴謹研究,深入分析,得出了較為科學的結論,相信對于推動近代中國經濟史、金融史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