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政法學院楊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北鄉村政治與公民參與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為05BZZ009),最終成果為專著《中國西北鄉村政治與公民參與》。
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中,農村的政治發展是國家政治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北地區由于其獨特的民族、宗教、地緣因素,其政治穩定和發展在國家穩定、發展的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對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這一特殊領域的研究和對西北地區這一具體地域的關注,對于中國的政治學和中國的政治學者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項成果探索了西北鄉村政治和公民政治參與的規律,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可靠的結論,對鄉村政治和公民政治參與問題進行理論創新,并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一、主要內容
1.對國內外研究狀況進行分析。國內對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的研究,從研究格局來看,主要集中在農民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兩個互相聯系而又有區別的方面;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對農村村民自治的研究較為充分,成果顯著,對農民其他形式的政治參與研究相對較少;從研究領域來看,大都是單獨在鄉鎮、村莊或者民間組織領域中研究農民政治參與,而將鄉鎮、村莊、民間組織并列作為農民政治參與的場域進行綜合研究的成果很少;從研究目的來看,許多學者對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的研究只是對如何改革鄉鎮體制、完善基層民主、發展民間組織等問題研究的副產品;從研究的地域來看,對發達地區農村和較早實施村民自治地區的農村研究較多,對欠發達地區和實施村民自治較晚的地區農民政治參與研究很少,尤其是對西北地區鄉村公民政治參與問題的研究更顯稀缺。
國外學者對中國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農民參與村莊選舉的影響因素的分析、村委會與村民的關系、農民的維權行動等問題的實證考察和理論研究方面,他們的研究結論尤其是研究方法對國內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對西北地區漢族村莊、少數民族村莊和多民族村莊的樣本分析。對不同民族類型村莊公民政治參與的一般特點和差別的對比分析表明,漢族村莊中公民政治參與表現為較強的正式組織認同、較強的家族宗族影響、農耕文化的深遠影響、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的主導作用、利益競爭的隱性化、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參與并存、參與結果的多種可能性等特點;少數民族村莊的公民政治參與表現為強烈的民族認同、宗教組織和宗教人士的廣泛影響、民族宗教文化的熏染、政治精英和宗教精英的合作與制衡、特殊的利益界分、非制度性參與較為普遍、參與結果的可預期性等特點;多民族村莊中公民的政治參與表現為多元文化和習俗和平共處、民族交往程度高、漢族發揮了特殊作用、界分清晰的民族利益、多元民族構成導致的村莊民主、較強的制度性參與、參與結果的均衡性等特點。不同民族構成的村莊中公民政治參與表現出來的一般特點和差別,是成果認識和把握西北地區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總體特征的基礎。
3.西北地區鄉村公民政治參與的總體特征。從參與主體看,西北地區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表現為精英主導下的大眾參與;從參與意識看,表現為臣民、草民、教民、公民的復雜混合;從參與場域看,表現為鄉鎮、村莊、民間組織的密切結合;從參與態度看,表現為被動與主動參與的條件選擇;從參與目的看,表現為理性與盲從參與中的投機傾向;從參與途徑看,表現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共生;從參與層次看,表現為村落為主的底層政治參與;從參與效果看,表現為形式與內容一定程度的分離。
4.西北地區鄉村公民政治參與的制約因素。從自然地理環境分析,惡劣的自然條件制約公民政治參與水平的提高,特殊地域環境下的生態經濟影響公民政治參與的發展,治理半徑大制約公民的政治溝通與信息傳遞;從經濟條件分析,經濟貧困導致支撐公民政治參與的物質條件欠缺,沉重的生計壓力影響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生活水平低下造成公民手段性參與普遍存在;從教育水平分析,教育落后制約了公民政治認知水平的提高,制約了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技能的提高;從民族與宗教因素分析,民族意識的強化使公民政治參與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和排外傾向,有些民族宗教人士和組織的行為影響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正常進行,民族宗教的差異性可能導致政治參與缺乏寬容與信任的環境,多樣的民族語言影響有效的溝通和協商,民族分裂勢力和非法宗教勢力的活動對公民政治參與產生負面影響;從傳統政治文化分析,宗教文化、民族習俗文化、傳統儒家文化都對公民政治參與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
5.西北地區村莊場域的公民政治參與。在村莊場域,普通村民、鄉鎮干部、村干部、經濟能人、村莊傳統權威(包括民族、宗教人士以及家族、宗族精英)等不同主體基于不同的動機和原因采取了不同的行動策略,對村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6.西北地區鄉鎮場域的公民政治參與。鄉鎮場域公民政治參與的狀況是:從參與主體看,參與主體的構成從單一走向多樣,但精英為主的參與格局并未改變;從參與范圍看,參與范圍小,大多限于鄉鎮人大的選舉活動,同時,輸出型參與多而輸入型參與少;從參與途徑看,制度性參與渠道日益多樣化,但仍很有限,且不完善,而非制度性參與越來越突出。另外,鄉鎮自身存在的權威不高、財力嚴重不足、權責配置不合理、人員素質低等問題,也影響了公民在鄉鎮場域政治參與的發展。
7.西北地區民間組織場域的公民政治參與。民間組織對公民政治參與既有正面功能又有負面影響。在西北鄉村民間組織場域,公民通過經濟性民間組織的參與奠定政治參與的物質基礎,通過民間組織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參與鄉村正式組織決策、組織監督公共權力的運行,通過民間組織的參與活動提高參政能力,通過鄉村民間組織彌補鄉村公共產品的不足。但與此同時,民間組織的活動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基層正式組織權威弱化,導致村莊內部的不合作,某些民間組織的活動對社會穩定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當然,西北地區鄉村民間組織自身存在發展緩慢且不平衡、對政府依賴性過強、實力不強、公信欠缺等問題,也制約著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的發展。
8.現代化視野中的西北鄉村公民政治參與。西北地區在國家現代化的時間序列不可避免處在后列,因此,西北地區在現代化發展中要遵循現實、實踐、內生、和諧的原則,保持鄉村社會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和現代化的進程同步。
二、主要觀點
通過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主要觀點:
第一,西北鄉村公民政治參與處在初級階段,表現出眾多初級階段的特征,而這些特點是西北地區自然和人文環境、歷史和現實條件共同影響的結果。
第二,和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西北鄉村公民政治參與集中在村莊、鄉鎮、民間組織三個場域,從這三個場域中去觀察、分析才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他們政治參與的狀況。
第三,村莊是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場域,在村莊場域中行走著多元的行動者,他們基于不同的動機和利益關聯,采取不同的行動策略,對村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村莊場域的公民政治參與需要更多的指導、規范和幫助。
第四,鄉鎮場域的公民政治參與要和鄉鎮體制改革密切結合,在構建“合作型”鄉鎮政權的過程中,使這兩個目標在一個共時段中尋求解決。要科學界定鄉鎮職能,建立和完善鄉鎮場域公民政治參與的制度,逐步推進公民有序參與鄉鎮管理活動。
第五,民間組織是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日益重要的場域。雖然,公民通過民間組織進行的大部分政治參與活動是間接的,但是,民間組織是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充滿希望的場域。因為,民間組織不僅在鄉村社會公民政治參與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而且,民間組織還是公民社會生成的重要條件。目前,需要政府正確認識鄉村民間組織的作用和地位,加強鄉村民間組織的能力建設,努力營造民間組織健康發展的環境,加強對民間組織的引導管理,建立農(牧)民協會,將民間組織作為維護農牧民權益、擴大農牧民政治參與的重要載體。
第六,西北鄉村公民政治參與必須和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相適應,必須把公民政治參與納入到國家現代化尤其是政治現代化的整體框架中,保持現代化和擴大鄉村社會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進程同步。為此,要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充分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強政治參與的制度建設,有效整合鄉村的各種社會資源。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