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張建軍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西方邏輯哲學最新成就研究》(項目批準號為03BZX043),最終成果為專著《當代西方邏輯哲學前沿問題研究》。課題組成員:潘天群、頓新國、賈國恒、張力鋒、王習勝、劉葉濤、夏素敏、付敏、李秀敏、陳曉華、李莉、雒自新。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邏輯哲學是當代西方哲學中的“顯學”,其多方面研究價值日益彰顯。邏輯學在20世紀獲得的長足發展及其在現代哲學變革與科學技術革命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為邏輯哲學的繁榮提供了基礎與動力,同時邏輯哲學研究的進展也為現代邏輯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啟發和推動作用。邏輯學與邏輯哲學緊密的互動發展,是上世紀特別是其中后期以來西方學界學科演進的一個重要現象:首先是經典邏輯的廣泛傳播及其在哲學研究中的應用,催生了哲學研究的“語言論轉向”,奠定了現代邏輯哲學研究的基本范式與基本論題;而在某些邏輯哲學思想啟發下建立的一系列新的邏輯系統,又為邏輯哲學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視域與新問題,推動其邁向新的階段。上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邏輯又取得了幾大新的歷史性進展:一是克里普克等人在五六十年代創立的可能世界語義學,由于其強大的解題功能,已被學術共同體所廣泛接受,成為在邏輯分析中被廣泛運用的“新工具”,而在這種廣泛應用中又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新問題;二是在由多個相關學科領域共同匯成的“語用轉向”和“認知轉向”等潮流的有力推動下,一些全新的“語境敏感型”邏輯基礎與應用理論不斷涌現,特別是“情境語義學”的產生和發展,推動著邏輯與哲學雙方一系列基本觀念的深刻變革;三是伴隨可能世界語義學和情境語義學這兩大新型邏輯理論的創生、確立與發展,現在已被廣泛名之為“哲理(學)邏輯”的非經典邏輯學科群(包括經典邏輯的保守擴充系統與變異邏輯及其擴充系統)得到了蓬勃發展,這些理論無論在人類實際推理系統的描述方面,還是在新的邏輯系統的建構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并已展示出其巨大作用。基于如上重要進展,當代西方邏輯哲學的研究重心也逐步轉移到探討這些新進展所提出的哲學問題及其對邏輯哲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影響上來了。鑒于現代邏輯與邏輯哲學的發展所成的互動機制,加之這些新型邏輯理論在當代哲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乃至信息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領域業已展現出的巨大作用,當代邏輯哲學研究新成就的重大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也已逐步得以呈現。
然而,如學界所公認,自上世紀70年代起步的我國邏輯科學研究的現代化、與國際研究主流“接軌”的水平,迄今還是極為初步的,盡管有少量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總體發展仍然“滯后”。邏輯學是如此,邏輯哲學也是如此。從總體上說,國內學界的邏輯哲學研究仍基本局限于西方學界70年代之前在經典邏輯背景下形成的研究視域與水平,而對70年代之后在上述邏輯科學新成果的推動下,在邏輯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新成就缺乏深入系統的把握。這主要表現在:一、對于可能世界語義學背景下所形成的新成就雖已有所探討,但仍主要局限于一些相關問題的分立把握,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把握;二、盡管已有少量研究成果,國內學界對情境語義學的重大意義與哲學價值迄今仍未引起廣泛重視與研討,其研究仍未走出“啟動”階段;三、對于非經典邏輯學科群的研究大多限于理論本身程度不一的介紹與評論,而對于建立在這些新型理論基礎之上的邏輯哲學最新成就的研究,則僅限于一些零星的介紹與討論。這項研究成果致力于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深入系統地把握與研究上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邏輯哲學研究所取得的諸多新成就,全面考察其與邏輯學本體最新成就的深層互動和系統關聯,并在此基礎上研討上述發展過程中所提出的重要問題,力圖推動我國邏輯哲學研究邁上新的臺階并向縱深發展。
二、研究方法與主要內容
這項研究成果所采取的研究與論述路徑是: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系統梳理與把握在上述新型邏輯理論出現之后當代西方邏輯哲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和西方學界在這些問題上取得的最新成就;以作者有著扎實的研究基礎的幾個重要問題為突破口,對這些新成就做出深刻獨特的評析,在比較中探討各家各派在相關問題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影響力及其存在的缺陷,在扎實深入的專題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這些成就與問題之間的深層關聯,從而把握當代邏輯哲學研究的主動脈和今后發展的可能方向。
成果共分十章:第一和第二章是關于西方學界在可能世界語義學背景下,邏輯哲學研究所取得的新成就的系統把握與深入研討。第一章側重于模態哲學研究;第二章側重于可能世界語義學所帶來的關于意義理論與真理理論的新視域與新成果的研究;第三章系統把握與深入研討了情境語義學的創立所引出的一系列哲學問題及研究成就;第四章著重探討情境語義學所帶來邏輯悖論研究的語用轉向,包括情境語義學在解決語義悖論方面優勢地位的確立及關于悖論的一般方法論研究的興起;第五至第九章是對非經典邏輯學科群中幾大重要分支所引發的哲學問題及其研究成就的探討,即關于認知邏輯、道義邏輯和亞相容邏輯的哲學研究,其中特別貫穿了作者曾長期探索的有關邏輯悖論與解悖方案的研究,凸顯了西方學界在與上述幾大邏輯系統相關的悖論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待解決的問題;第十章是關于同一時段西方學界在當代歸納邏輯的哲學問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的研討。
作為一部典型的思想史研究專著,這項研究成果不但較好地實現了對相關研究論題的系統而深入的把握與研討,而且在史論兩方面都提出了富含啟發價值與解題功能的學術新見。其突出特色是通過學術史的把握真正走到專題研究的“前沿”,探討在相關論題上當代西方學界各家各派所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通過系統的比較研究后得出作者自己的見解。這些學術新見有些是對以往某種學術觀點的新的支持,更多則體現在各章討論具體問題時引出的新觀點、新見解、新論證。更為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成果體現了作者對當代西方邏輯哲學研究的獨特而新穎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把握,這首先體現在其中對可能世界語義學在當代邏輯哲學一系列問題上的解題功能的系統把握與探究,系統地揭示出了可能世界語義學的局限,凸顯了情境語義學出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新的解題功能,并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出了新的探討與論證。
這項研究成果對當代邏輯學和邏輯哲學發展大勢,即 “由情境遲鈍走向情境敏感”之趨勢做出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新的論證,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各種情境遲鈍的邏輯學與邏輯哲學理論仍將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在各種非經典邏輯的哲學研究方面,既通過歷史考察凸顯出各種非經典邏輯出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同時也對它們與經典邏輯的“互補”機理做出了一系列獨特的論證。這些分析與論證表明,非經典邏輯與經典邏輯之間、作為經典邏輯的保守擴充的非經典邏輯和作為變異邏輯的非經典邏輯之間,都不是某些西方學者所認為的互斥的“擇代”關系,這些新工具都是為解決以往的邏輯系統所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做出的補充性推展,這既鮮明地體現在作者對認知邏輯與道義邏輯的哲學問題的探討之中,也特別體現在對亞相容邏輯這種最具“革命性”的異常邏輯之提出的哲學動因的批判性考察之中:作者否認了亞相容邏輯學者刻畫“真矛盾”的哲學動因的合理性,但仍然通過新的哲學分析為亞相容邏輯本身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獨特論證。在歸納邏輯的哲學問題研究中,這項研究成果特別揭示了對歸納與演繹互補機理的深入把握在解決歸納悖論等難題中的基礎作用,同時表明了在由“情境遲鈍走向情境敏感”的大趨勢中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的“同頻共振”。這些成果均屬于在史論兩方面有較大的創新性與啟發性的重要結果。
三、選題意義和價值
一般而言,當代西方“邏輯哲學”研究是在英語世界的“分析哲學”領域發展的,但近年研究的最新進展已提出了打通“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而邏輯哲學研究可成為這種打通工作的一個重要平臺。這項研究成果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提出了具有原始創新性的“邏輯行動主義方法論”的研究綱領,這是作者對這種“打通”工作所進行的創新性思考的結晶。
總之,這項研究成果通過系統把握與精研當代西方邏輯哲學最新成就,在史論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論證性與說服力的學術新見,對推動邏輯哲學研究新的發展并促其發揮其應有功能,具有多方面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