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由首都師范大學王淑芹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研究”開題論證會順利舉行。出席本次論證會的專家有: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求是》雜志副總編、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夏偉東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前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陳瑛研究員,全國律協環境與資源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經濟法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李東方教授,北京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錢民輝教授,北京市人大法制辦副巡視員孔繁榮局長。《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三家媒體記者、北京市社科規劃辦和首都師范大學相關人員以及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會議。
課題首席專家王淑芹教授從課題的總體設計與研究方式、基本思路與框架結構、預期目標、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和創新點、課題完成的條件與保障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匯報。與會專家認為,在社會亟須建立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誠信制度的背景下,該課題多學科、多視角地對社會誠信制度體系建設這個重大社會問題進行綜合性、交叉性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課題的總體設計與主體框架結構布局合理,研究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形成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比較合理的基本論述結構。該課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原則,重視實證分析和實效分析相結合。課題預期目標合理,重點與難點、爭議點與突破點把握得當,前期基礎研究準備充分、扎實,研究方案可行。課題組搭建的多學科、專門研究社會誠信問題的學術團隊整齊,實力雄厚,能夠勝任課題的研究任務。
與此同時,與會專家對課題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專家們認為,該課題是一個關涉我國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攻關項目,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因此,希望課題組要把誠信制度建設問題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建設保證的高度、上升到直接涉及人民的幸福和“有尊嚴地生活”的高度加以再認識和研究;要從社會生產方式、社會實際利益關系的深層變化中探討誠信制度的體系建設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落實到具體的研究中;要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視角,注重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的現實性、政策性和針對性研究;要在制度建設與政策建議的同時,加強學術的學理引領性,夯實政策建議的理論基礎。
專家們認為,該課題抓住了社會中高度敏感、高度關注、高度聚焦的大問題,具有大氣魄;課題對社會誠信制度進行的綜合性構建,具有大想法;課題匯聚了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進行跨學科交叉性研究,具有大手筆。相信經過課題組的努力,課題的研究將會在理論與實踐上做出創新性和前瞻性成果。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