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召開專題會議。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秘書長黃忠彩主持,項目首席專家、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楊圣敏教授及各子課題負責人出席了會議。各子課題負責人匯報了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會議對各子課題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并對下一步工作的開展進行了部署。
一、各子課題負責人對各子課題的進展進行了匯報。
“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專題負責人胡躍高教授從課題問卷調查工作開展情況、實地考察情況、文獻收集情況、報告撰寫進程及下一階段計劃等方面進行了匯報。此課題已完成了新疆、內蒙古、云南等三個地區的實地調研活動和數據采集工作,并進入數據庫建立和報告撰寫階段;
“草原牧區制度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人胡敬萍研究員從制度沿革及現行牧區基本制度的情況及主要面臨的矛盾與問題出發,對牧民、社區、或政府所進行的制度性探索創新對牧區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進行了闡述。此子課題已基本完成內蒙古、四川藏區、新疆阿勒泰牧業社區的基礎調研。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調研報告初稿已完成,其他兩個地區的正在撰寫中;
“產業轉移和對口支援”專題負責人張繼焦研究員也對其專題的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目前此子課題已經生成了一份80頁、約11萬字的研究報告,還有內部報告、學術論文等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和社會評價,分別在經濟觀察網、《中國環境報
“宗教文化與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專題的負責人何其敏教授以課題研究目標為主旨,匯報了已經完成的理論研究綜述和兩份研究報告--四川、云南兩個典型社區的實地觀察。并提出,為較為全面地反映宗教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擬增加一份理論研究報告和一份田野研究報告。從宗教文化的角度,研究宗教對可持續發展的助力作用和宗教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規律;
“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和就業的可持續發展”專題的負責人劉寶明處長介紹,目前此課題已完成了文獻檢索和有關資料信息收集工作、完成了部分省區研究報告初稿的撰寫工作、完成了部分重點問題的選題和初步研究工作。下一步工作安排將繼續推進西藏、廣西、寧夏和延邊、紅河三區兩州研究報告的調研和撰寫工作、繼續推進重點問題的選擇研究和成果提煉工作、繼續推進總體報告的構思和初稿寫作工作。
二、會議針對各個子課題的理論研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一)針對“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子課題,會議建議研究生態環境過程中應重點分析人為因素所起的作用,尋找一些成功的案例,總結成功的經驗。同時如何突出民族地區特點十分重要,特別可從民族文化入手分析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意義。強調完善第一手資料,提煉觀點,提供理論政策建議。(二)針對“草原牧區制度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子課題,會議建議要與貫徹落實今年九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全國牧區工作會議精神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在牧區今后的發展思路調整、制度創新與牧區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上,例如對牧區不能套用農區的制度安排等方面在實地調查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理論、政策和建議來。并提出,對牧區工作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用材料證明牧區發展的本質是集體生產,進行恢復集體放牧的試點。(三)針對“產業轉移和對口支援”子課題,會議建議對于研究報告《產業轉移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要籠統地將“中西部地區”作為對象,要和當地的民族地區聯系更加緊密、突出一些,如將一些民族的特點與產業轉移聯系起來。(四)針對“宗教文化與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子課題,專家們對宗教的本質、宗教的功能,以及目前不同社會系統對宗教功能的評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對是否引進伊斯蘭教的案例進行了論證。會議對課題實施提出建議:課題以宗教功能的研究為主,重點呈現宗教文化在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中的復雜性。在研究中盡量使用社會建構的語言,不用社會資本語言。可考慮是否增加自然環境保護和宗教文化關系方面的內容。(五)針對“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和就業的可持續發展”子課題的進展情況,會議給予了充分肯定。建議加強調研,從不同角度加強個案研究。
三、會議對項目階段性成果整理和下一階段的工作進程進行了部署。
黃忠彩秘書長和楊圣敏教授對上述課題的開展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所取得的成果豐富、扎實。同時強調,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課題中期成果的轉化工作,切實發揮好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社會效益。會議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一)12月上旬召開有關專家座談會,請有關專家學者對整個課題開展及階段性成果提出建議,把好課題質量關,為課題的最后圓滿完成做準備。(二)從以上匯報的子課題中提煉出兩項中期成果上報全國社科規劃辦。(三)各子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要盡快專署公開發表。(四)年底前各子課題要基本完成,交出初稿。(五)擬在明年6月左右匯總撰寫課題綜合報告,明年底順利結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