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批準號:10zd&068)開題報告會在新疆大學舉行。努爾夏提·朱瑪西副校長主持會議,新疆大學黨委書記李中耀教授出席并發表講話。首席專家劉志友教授、子課題負責人以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了開題報告會。
李中耀書記首先對本課題的社會意義做出了充分肯定,并保證學校會從各個方面保證課題順利、高效地進行。他指出,只有科學研究的發展,教學才會獲得無盡的源泉和力量。針對本課題,李書記強調:關鍵在于如何高質量落實預期目標,如何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如何將六個子課題凝聚成有機的整體。研究當中,要突出“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思想,要將歷史文化與現實文化相結合,這是研究的靈魂、核心,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研究喀什文化不僅僅在于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文化轉型的特征和規律。要看到,任何文化都在變遷之中,不變遷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喀什文化同樣處在變動之中。研究要有全局的眼光,不能只關注固化的而忽略變動中的文化現象。
首席專家劉志友教授表示,虔誠地而不是客套地、求教性地而不是商討式地懇請到會專家批評糾謬。他首先對本課題的研究計劃、階段性目標以及研究方法提出要求,明確了研究重點和主體思路,并反復強調本課題的社會意義、文化意義和重要性。課題主要在以下幾方面有效展開,以期更好地為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現代轉型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要充分認識本課題的開拓性。由于做地域文化研究尤其是新疆地域文化研究在新疆社科界還是第一次,新疆文化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決定此項研究的難度和重大責任。國內相關地域研究很難為本課題提供可以參照的學科先例,因此,必須首先在思想意識上有清晰的認識。要牢牢把握喀什在中國歷史中的共性和特殊性,聚焦于喀什的文化融通性和現代化進程。
二、加強認同觀的研究。認同觀的研究要在國家認同、地域認同、文化認同等方面展開。要充分認識:第一,文化認同理論和實踐的困惑;第二,認同論與包容論的關系;第三,傳承民族文化傳統與民族文化現代轉型的理論障礙和踐行中的難度;第四,對喀什文化中伊斯蘭價值觀辨析和影響的真實評價;第五,對民族文化政策進行反思的可能性問題。
三、突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轉型研究。正確分析具有較穩定結構的喀什文化進行現代轉型的積極意義和現實可能性,同時對轉型的難點、障礙和復雜性做出客觀、深入的研判,提出克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和城市化之間矛盾的設計方案。強調文化轉型是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一種必然。
四、明確國家共同體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基礎和根本。文化轉型一定是建立在現代國家體系之內,也因此,其文化必然與國家之需要和發展相一致。中國地域文化研究的主要意圖是證明中華文化多樣性的存在,發現和描寫中華文化版圖中各地域文化的獨特面貌,尋找中國各地域文化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揭示作為亞文化的各地域文化自身的獨立價值。
來自新疆社科院、新疆師范大學、自治區文聯、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等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就劉志友教授的發言和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如何更好完成本課題的幾點共識。
第一,要突出研究重點。對喀什地域文化的研究,與物質文化調查相比,價值觀的變遷和精神文化的建構是課題研究的重中之重。如何轉型和適應現代文化是關注的焦點。
第二、要深入研究、辯證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文化建設中現代性與傳統性的關系,是認識文化發展的規律和環節的不可缺少的維度。要努力做到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哲學批判與法制觀念打破傳統文化宗法觀念、特權思想、以群體取代個人主體性發展趨向等核心內容和價值尺度,同時要批判吸收其合理性的內容。
第三、廣泛吸收國內外地域文化研究的先進理論。喀什地域文化研究應有更開闊的視角,不能只停留在行政區劃范圍內,要結合實際進行跨區域的、全球化的研究,要從縱向、橫向的維度關注喀什文化的流動性、并置性、模糊性等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規劃辦主任高興堂同志對本次開題做了總結發言。他高度肯定了課題的總體構想和研究計劃,指出喀什地域文化研究的課題牽動著全疆學者的心,課題研究要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要做前人沒有做的調查。本課題的重心不僅在于搜集、調查,更是個重新描述的問題,既要“厚描”,又要“解析”。他表示,自治區規劃辦保證在各方面為研究提供最便利的條件,并預祝課題在高標準、嚴要求的研究中出精品、出名品、出力作。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