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批準號:10zd&066)開題論證會在吉林大學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會議室召開。
會議由哲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漆思教授主持。參加開題論證會的主要學者專家有:項目首席專家孫利天教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孫正聿教授、特邀專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邵漢明教授、特邀專家東北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崔秋鎖教授、特邀專家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主任田毅鵬教授、子課題負責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海波教授,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院長賀來教授、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劉福森教授、楊魁森教授、中國哲學專家張連良教授、西方哲學專家王天成教授、王振林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專家張盾教授等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全體專職研究人員。
與會專家針對首席專家孫利天教授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課題研究領域和主題的界定、課題的預期目標、基本內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的發言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課題研究領域和主題的界定、課題的預期目標、基本內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首席專家孫利天教授的陳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研究領域和主題界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基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需要探討學術基礎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基礎對應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其本意不是為馬克思主義奠基,而是支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資源。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學術基礎是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會通的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就是要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導進一步實現中、西、馬哲學的融合會通。這也是在當今時代創建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的實質所在。
2.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一是,基本弄清中國傳統學術的特點及其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中的體現和作用,進而闡明中國傳統學術在理論態度、思維方式、心性修養和知識傳承等方面的當代意義;二是,基本弄清在馬克思實現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革命之后,當代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有哪些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借鑒、概括和吸取,初步概括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特征;三是,以前兩項目標的實現為基礎,進而闡明中西馬會通的問題基礎、方法基礎和本體基礎,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確立堅實的理論平臺和明確的理論方向和原則。
3.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為主的專題研究。二是,中國傳統學術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關系、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關系的專題研究。三是,在以上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初步明確中西馬會通的問題基礎、本體基礎和方法基礎,按照知識論和修養論統一、生存論與存在論統一、直覺體驗與知性規定統一、思辨和經驗統一的方向,努力勾勒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特質和基本形態。
4.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課題研究以推動和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為目的,以梳理和澄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中國傳統學術支撐和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資源為主要路徑,力求弄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基礎,進而在吸取中國傳統學術和西方社會科學精華的基礎上,探索和勾勒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特征、理論方向和理論形態。課題研究聚焦于如何把馬克思示范的反思批判的實證方法、中國傳統學術的德識并重、直覺體悟的方法和西方社會科學知性思維的精確方法有機地整合起來,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為實現上述研究目標,課題研究擬采取兩條研究路線:一是,專題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或知識論、辯證法和生存論的本體論之中的中國傳統學術支撐以及對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汲取和轉化,弄清其學術基礎;二是,專題研究中國傳統學術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系,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系,力求從中概括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有的基本規定。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形成總論,基本弄清中西馬會通的學術基礎,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規定明確的思想方向、理論特征和方法論基礎。
5.課題的研究方法。課題研究主要依托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的“理論思維”方法,亦即馬克思示范的辯證法,其核心是以深刻的理論洞察力捕捉研究問題的實質,并使其概念化、理論化,進而按照問題自身的邏輯加以辯證地把握。課題研究的效果取決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學術基礎的理論洞察,取決于對馬克思學說、中國傳統學術和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深層理論基礎的領會和把握。課題研究也需要輔之以社會調查等經驗的、實證的方法,比如對中國傳統學術在當代中國人心智結構中的影響等,需要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課題研究也需要參照相關研究的理論成果,在比較中確定自己研究的方向和特色。
二、與會專家的相關評價與建議
與會的專家們認為該項目的選題體現了吉大哲學的研究傳統、研究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學術基礎體現了哲學學術自覺擔當民族命運的學術精神。并給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
1.建議明確課題的要求、研究的目標,在研究過程中要從申請性論證到研究性論證的轉化。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定位在于怎樣中國化,而不在于能否中國化,重點是中西馬會通的論證,需要按照中國自覺、希望達成的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揭示出中西馬會通的理論內核和精神實質。
2.充分挖掘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是孫利天教授本人關于中西馬會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其專著《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說中國話》,孫正聿教授認為這部著作充分體現了近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二是要挖掘所有課題組成員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挖掘文獻積累和思想積累成果。三是對國內學者相關成果的挖掘,這方面的挖掘工作還有待加強。
3.關于項目的整體安排。一是項目的基本理念,即樸素地追問問題本身,拋開文本去追問我們為什么要研究中西馬的會通,中西馬會通的根據到底是什么,可能實現的思路和途徑是什么;二是問題的思路,以中西馬會通作為研究路徑;三是項目研究的重點,即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在時代化的意義上實現中國化和大眾化;四是進行明確分工,把子課題融會貫通;五是明確研究進程,取得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六是確定最終的研究成果,以在世界哲學的公共話語中發出自己的獨特聲音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以求索人類性問題的時代內涵來研究中西馬的會通。
會議最后,孫利天教授總結了各位專家學者為項目提出的建議,表示課題組會充分吸收專家提出的建議來豐富和完善項目的研究思路,在以往申報論證的基礎上繼續做好項目的研究性論證,力爭通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扎實研究獲得創新的成果。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