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2月2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葉舒憲研究員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批準號:10zd&100)開題論證會在北京舉行。會議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和《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民族文學研究》的領導,以及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樂黛云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莊孔韶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等多位嘉賓出席并發言,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參加了開題論證會。
本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葉舒憲研究員擔任首席專家,由呂微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王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徐新建教授(四川大學)、彭兆榮教授(廈門大學)、程金城教授(蘭州大學)、王政(淮北師范學院)等多位子課題負責人參與。預期于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預期目標是對中國文學人類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和研究經驗做學術史的總結和評估;探索和構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學人類學理論系統和方法論,以求更加完整和貼切地認識和表述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逐步完善可推廣應用的跨學科“多重證據法”,調解人文學闡釋與科學實證之間、國學與西學之間的方法對立;開展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新學科資料數據庫建設。
開題論證會上午的會議首先由首席專家葉舒憲研究員向與會領導、學者們匯報了課題申報和籌備情況,并著重強調了文學人類學具有的“跨學科”的學術屬性與意義:“文學人類學是哲學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一個有效范式。它能夠拓展現有的文學研究格局!备鶕c會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基金處負責人金朝霞女士的介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一般是政策咨詢性的課題,都是面對國家重大現實需求和經濟、社會建設需求來立項的對策研究,旨在有效解決當前問題;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選擇以“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這樣的基礎理論研究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資助項目尚屬首次。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樂黛云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中國文學人類學學會的豐碩成果以及對比較文學學科的帶動,認為現在全面總結“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正當其時,并指出其是“走在世界前沿的文學人類學正是中國思想面向世界的一條重要途徑。”
“過去,曾有外國領導人斷言中國經濟再發達,也不足為懼,因為中國不是一個思想大國,沒有足以影響當代世界的重大思想。我認為在中國蓬勃發展,并走在世界前沿的文學人類學正是中國思想面向世界的一條重要途徑,它將為保護人類文化生態,為全球多元文化共存提供理論、方法和豐富的事實依據。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決定以‘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資助項目,并以二十余年來為開創中國文學人類學不遺余力的葉舒憲教授擔任首席專家,以二十余年來聚集起來的研究團隊為核心力量,我認為這是一項英明的決策,我相信這一決策一定會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和支持,一定會在世界上為中國學術和中國思想打開一條新路。”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是評審組專家成員之一,他在發言中也提到了要加強該課題的社會功用:“雖然本課題是基礎研究,但是比普通的課題研究更要注重現實意義,我們要積極思考怎樣通過研究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才能夠對今天的文學研究以及人們的生活有現實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莊教授孔韶從人類學家的角度,對課題的深入開展給出了專業性建議,認為“文學人類學和教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一樣,都由于處在邊界的位置,故而具有文化綜觀意義。我更建議采納‘一藝(人類學)多技(文學或影視多種手段)’和‘觸類旁通’(人類學理念之通達)的思想與行動實踐!
除此,文學人類學的開題論證會還獲得了《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民族文學研究》等學刊的關注和支持。中國社科院民文所副所長、《民族文學研究》主編湯曉青研究員對于“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獲得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表示了祝賀,同時提出“將個案研究者搜集的資料統一整理”的建議,她認為:“資料庫的建設非常重要,如果能把這些資料都集中起來,五年以后課題結項的時候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成果!痹诎l言中,湯教授特別指出:“文學人類學與少數民族文學在學科上和學理上有很多天然的聯系,我們覺得文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非常好用,我們與這個學科一直保持著很好的互動和合作! 文學人類學對于我們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學科建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在上午會議的總結陳詞中,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研究員也表示課題組和學術界都應該“要利用這個重大項目把中國文學人類學做得更好!
下午的會議議程主要是課題組成員根據上午的專家意見,進一步商討課題規劃和具體分工等,每一位到會的子課題負責人均做發言,對課題的主旨和以后發展計劃做出了梳理與規劃。
回顧中國文學人類學百年發展歷程,從上世紀初王國維出版《屈子文學之精神》,以希臘神話為參照系重新發掘楚文化的浪漫特質;到二、三十年代,很多學者如聞一多、鄭振鐸、魯迅、鐘敬文、茅盾、凌純聲等,自覺采用人類學、民俗學、神話學的研究方法,將神話儀式理論與中國本土文學結合做出先導性的探索。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學人類學學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87年因為兩本譯作J.G.弗雷澤的《金枝》和葉舒憲選編的《神話-原型批評》的出版被視為中國文學人類學發展的重要節點,這兩本書在學界引起極大反響,也激發更多學者的治學興趣而投身文學人類學的研究,《上海文論》、《文藝爭鳴》、《中國比較文學》、《民族藝術》等學術期刊紛紛開辟專欄,為文學人類學展示成果、疑義相析提供平臺。九十年代初開始,湖北人民出版社以卓越的學術遠見,投入大量財力、人力,陸續推出了蕭兵、葉舒憲主持的“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叢書,《<楚辭>的文化破譯》、《<詩經>的文化闡釋》、《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等八種著作的出版不僅在學界引起爭論,在整個社會都引起回應,促進了我國文學研究的文化轉向,掀起對中國古典的“文化闡釋”潮流。這是中國文學人類學迄今為止最具社會影響力的一套叢書。
在樂黛云等比較文學界老一輩學者的敦促和幫助下,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1996年成立,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原來“各自為政”的文學人類學學者們匯聚于此,更加有組織有分工,相互討論,彼此啟迪,同時提攜后進,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自1997年在廈門召開首屆學術年會以來,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迄今已經舉辦了五屆學術年會。2005年第二屆年會探討了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文學與儀式、文學與神話、文學中的神秘主義和原始主義、人類學電影與圖象、中國文學人類學的學科建設等八項議題。2006年第三屆年會圍繞文學人類學的生死觀、地域傳統與文明起源、歷史與民族志書寫、文學與治療等議題,展開討論與交流。2008年第四屆年會的主題是人類學寫作的多重含義,具體分為三種轉向與四個議題。三個轉向乃是:文藝創作的人類學轉向、人類學的文學轉向、人文社會科學的人類學轉向,由此而引發的四個議題分別是:文學家的人類學寫作、對人類學范式文學轉向的學術史意義和方法論意義的研究、對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文化闡釋”潮流的學術史反思與系譜分析、范式與方法:人類學如何引導我們重新進入中國和世界的歷史。2010年第五屆年會的主題是表述“中國文化”:多元族群與多重視角,將中華各民族、各族群文學作為完整文化共同體的有機部分來考察,注重提示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文化多樣性以及地方和族群文化間彼此關聯的多樣性視角!段幕c文本》、《國際文學人類學研究》、《人類學寫作》和“文學人類學論叢”等也隨著年會的召開陸續出版。多年來,中國文學人類學通過歷次年會充分探討學科建設面臨的各種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其中,各種著作、論文相繼面世。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重點教材——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的出版使得分散于全國各高校、有志于文學人類學的青年學子得門徑而入,有利于該領域培育后進,對于學科建設而言亦是標志性事件。
如果說1996年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的成立使這個新興學科踏上穩步發展之途,那么2010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基礎項目資助則是該學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而“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課題組之所以能夠獲得中標,不僅僅憑借了多年扎扎實實的學科建設和卓有建樹的研究成果;也在于其符合二十世紀社會科學重大的理論與方法轉型——“人類學轉型”的歷史潮流,還在于其更新和提升傳統國學研究、跨文化跨語言跨民族的學科屬性;同時,也契合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以跨學科研究突破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戰略導向。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其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需要相應的文化軟實力與學術聲音。要真正實現中華復興,不僅僅要輸出資本、輸出科技、輸出人才,更重要的是輸出價值觀,與世界分享既具民族特色、又具有普世性的思想智慧,這是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作為“中國思想面向世界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文學人類學理應借此重大課題立項實踐之際,更加自覺地引領人文學術創新,形成一個具有本土特色的學術流派。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