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由浙江大學吳笛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批準號:10zd&135)開題論證會在杭州舉行。來自各地的論證專家、相關領導、課題組成員以及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的部分師生共40余人參加了會議。
出席本次開題論證會的專家組成員均為我國外國文學學界著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外國文學學科評審組組長吳元邁教授,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外國文學研究》主編聶珍釗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陳建華教授,著名詩歌翻譯家、評論家、云南大學飛白教授,以及浙江工業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美國文學研究專家毛信德教授。
浙江省社科規劃辦主任謝利根、副主任王三煉,浙江大學副秘書長范捷平、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重點成果推廣部部長袁清等多位相關領導出席了會議。會議由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吳秀明教授主持。
謝利根主任在向項目團隊表示祝賀的同時,充分肯定該項目對提升我省人文類研究實力和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范捷平副秘書長表示學校將凝聚各方面的資源、政策,對該項目予以大力支持,并將該課題納入學校985重大工程體系之中。袁清部長認為取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只是邁出艱難歷程的第一步,還要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并取得重要成果付出更大的努力。中文系主任吳秀明教授指出本課題擁有廣闊的研究空間,企盼項目組各成員之間做好積極的交流溝通,尤其是外語學院和人文學院雙方要互通有無,揚長避短,高質量高水平地開展項目研究。
首席專家吳笛教授就“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對象、總體框架、研究思路、研究重點與特色、成果與項目分工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地匯報,強調本課題在研究外國文學經典生成、演變與傳播的基礎上,將緊密結合我國實情,關注外國文學經典在我國傳播演變過程中突顯的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身份建構和民族形象重塑等重要方面,并始終服務于中國文化建設,將外國文學經典的源語生成,當作可資借鑒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與會論證專家認真聽取了首席專家吳笛所作的開題報告,對本課題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予以了高度的評價,并對今后研究工作的開展寄予厚望,同時也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希望項目組成員能夠充分認清文學經典演變的多樣性、復雜性和豐富性,在研究工作中突出本課題應有的特色和理論建樹,并將“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始終置于中外文學經典對話與溝通的視野之中,力爭早日結出高質量的成果。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根據外國文學經典在源語國家的生成以及在中國的接受過程,共分5部7卷。
第一部分為總論卷,立足于全方位走向外國文學經典的文化闡釋與深度研究,主要運用文學人類學、文化哲學、藝術哲學與比較文學的綜合研究方法,從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要素、成形標識、建構方式、演變過程、傳播途徑、譯介轉換、影視改編、時代重構、影響研究以及當代意義等10個方面入手,站在考察精神生成、思想化育的知識社會學立場,立體審視與系統反思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體驗與文化傳承。
第二部為古代卷,分為上下兩冊,上卷考察自古代埃及、古代蘇美爾起,直到中世紀的文學經典,下卷考察14世紀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經典,既探究古代文學經典的生成過程中勞動歌謠、原始宗教等生成緣由,也注重探究外國古代文學經典中的紙草、泥板、陶瓷、青銅、楔形文字等獨特的傳播媒介的使用及其意義,以及抒情詩、十四行詩、英雄史詩等藝術形式的產生與演變,還要探究《吠陀》、《圣經》、荷馬史詩、《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過程、翻譯和改編等流傳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變異以及對人類思想的形成所發生的影響。
第三部分為近代卷,研究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19世紀的世界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17世紀和18世紀的外國文學經典研究,下冊為19世紀外國文學經典研究,上冊主要探究古典主義文學、巴洛克文學、啟蒙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下冊主要探究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的經典的產生和傳播。尤其關注狄更斯,普希金、托爾斯泰等世界文壇巨匠的重要作品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該部分尤其關注文學類型的演變,尤其是長篇小說作為流傳模式的逐漸形成以及在18和19世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第四部分為現代卷,主要探究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的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演變與傳播,重點關注的是象征主義文學、意象主義詩歌、意識流小說等現代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和傳播,還重點研究俄羅斯文學中的“紅色經典”的生成及巨大的思想教育作用,以及東方文學大師泰戈爾等文學經典的在譯介、改編等流傳過程中的文化現象。該卷擬特別關注電影作為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對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所發揮的作用。
第五部分為當代卷,研究對象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不僅關注當代外國文學經典中的傳統影響,如行詠詩歌的當代復活、巴洛克文學及玄學派文學的當代振興;還重點研究中國元素的介入和對西方文學類型的影響,各國文化交流的意義和互文作用,以及文學與影視共同作用下的經典傳播。在傳播途徑上,重點關注外國文學經典在影視改編過程中的文化現象,以及外國文學經典在網絡傳播中對當代人文化生活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 當代傳播媒介在改變文學藝術生產方式的同時,改變了文學經典存在的本質,因此,該卷還要關注電視媒體以及電子網絡等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對文學經典生成和傳播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所發揮的新的歷史作用。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既對外國文學經典進行理論上的闡述,也從具體文本上進行研究和論證,從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要素、演變過程、傳播途徑、譯介轉換、影視改編多個方面入手,審視與系統反思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中的精神基因與文化傳承。將外國文學經典的源語生成,當作可資借鑒的寶貴的文化財富;同樣,研究外國文學經典在中國的傳播,其目的是探究“外國的文學”怎樣成為我國民族文學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對文化中國形象重塑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充分發揮浙江團隊的優勢,子課題負責人分別為:浙江大學副秘書長、外語學院范捷平教授;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德明教授;浙江大學傅守祥教授;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浙江省社科聯主席蔣承勇教授;浙江傳媒學院校長彭少健教授;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殷企平教授。七卷集系列專著分別由首席專家和上述子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撰寫。
與會專家與項目組成員經過充分論證,在項目研究思路上達成了共識,確定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在整體構思以及具體文學經典研究中,其基本思路按照以下四個步驟展開。
首先,從外國文學經典的文本研究轉向文本生成淵源考證與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原始宗教、神話淵源、社會語境、個體經歷等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考察這些生成淵源對于我們深入理解經典文本的審美價值與藝術特性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理清外國文學經典形成社會文化語境以及發展的來龍去脈,對于理解這些作品的審美特性和思想藝術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探究西方文學經典在生成過程中的東方淵源,更能凸現中國文化的歷史貢獻。
其次,從外國文學經典的文學翻譯研究轉向翻譯文學研究,將外國文學經典變為我們自己的可資借鑒文化資產。尤其是在當今社會語境下,考察和研究文學經典的生成、演變和傳播,在一定意義上是承擔挖掘和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使命。
再者,從外國文學經典的紙質文本的單一媒介流傳轉向音樂美術、影視動漫、網絡電子的復合型的跨媒體流傳。對傳統文學經典的現代傳播以及傳播途徑予以充分重視,讓新的傳播媒介在傳播世界優秀文化遺產方面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最后,從外國文學經典的“外向型”研究轉向關注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構和民族形象重塑。研究外國文學經典在中國的傳播,其目的不是單純的引進外國文化,而是服務于中國文化建設。
因此,在該課題研究進程中,擬結合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和發展,以及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整體發展及其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貢獻這一視野來考察外國文學經典的譯介與傳播。該課題著眼于外國文學經典在原生地的生成和變異,汲取為我國的文學及文化事業所積累的經驗,所引進的大量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方法,服務于祖國文化事業,并為新世紀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和發展提供借鑒。該課題著眼于外國文學經典在中國的譯介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傳播,樹立我國文學經典譯介和研究的學術思想的民族立場,通過文學經典的中國傳播,以及面向世界的學術環境和行之有效的中外文化交流,重新塑造文化中國的宏大形象,突出外國文學研究所具有的思想性,將外國文學經典的傳播看成是中華民族思想解放和發展的歷程的折射。
項目組成員針對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展開了熱烈討論,并在結構重心、各卷之間的關聯、重點問題的階段性研討會、中期成果以及具體工作方案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商討和論證。項目組成員表示獲益匪淺,并將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適度調整思路,緊密聯系我國社會和文化的語境,決心全力以赴,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力圖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這一嶄新的研究領域結出豐碩的成果。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