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檔案事業史”(批準號:10ZD&132)開題論證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順利召開。“中國檔案事業史”是迄今為止檔案學科獲得國家立項的最大縱向課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周雪恒教授擔任該項目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馮惠玲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趙國俊教授,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原副館長、研究館員秦國經先生,青海省檔案局原局長、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牛創平先生等領導和著名檔案史專家出席了此次論證會。論證會由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梁繼紅副教授主持。
趙國俊院長致會議歡迎辭。他代表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歡迎專家到來,并明確表示,中國檔案事業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是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和中國檔案界的大事,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將盡所能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積極支持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研究。
馮惠玲副校長作了重要講話。她指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檔案事業史”是檔案學科中國家審批立項的最大項目。這個項目對于當前國家文化建設、檔案學科和檔案學者都是有利的。當前國家重視文化實力建設。檔案記載了歷史。檔案是延續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檔案對于國家、民族、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是構成文化軟實力、文化積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檔案學科而言,檔案學科永遠與歷史、文化分不開,我們在強調檔案現代化管理過程中,不能把老學問忘記了。我們現在每一個檔案問題,都可以從歷史中找到淵源。此項的研究有助于打牢學術基礎、全面發展檔案學科。原先檔案事業史學者的研究缺少規劃、受冷落,現在學者以此為紐帶,志同道合,相互交流切磋,共同為檔案事業史的發展做貢獻。這個項目對學者也是有利的。最后,她鼓勵課題組成員憑借強烈的學術責任感和艱苦創新精神,在檔案事業史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為國家現實文化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梁繼紅副教授受首席專家周雪恒教授委托作項目開題報告。她的報告分為課題的價值和意義、課題的總體框架和預期目標、課題的基本內容、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課題的主要創新點和特色、課題的最終成果形式與課題實施規劃等七個部分。報告言,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將分解為三個專題加以研究,即中國檔案史研究、中國檔案管理史研究、中國檔案學史研究,并建構中國檔案事業史知識庫。中國檔案事業課題研究將在力求窮盡所有研究資料和對研究資料準確辨析的基礎上,梳理中國檔案事業歷史發展線索,透視檔案與中華文明共生互動關系,從檔案的視角解析中華文明的特質,為當代中國傳遞中華文明,以及為當代檔案事業、檔案學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歷史智慧。這一課題已經超出狹隘的專門史范疇,也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文化戰略研究。
秦國經先生在聽取課題報告以后,作了會議發言。他充分肯定了開題報告,并說,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將推動中國事業史研究的新發展,對探索中華文明軌跡亦有重要意義。課題總體框架設計合理、有創新、思路清晰。計劃具有可操作性,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系實際進行調整。課題團隊老中青結合,首席專家周老師學術水平高,課題組都是專家骨干。在中國人民大學和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會很好地完成此項目。他還進一步就項目實施提出積極建設性意見。他說,編纂檔案史應把握好發掘弘揚中華文明這條主線。檔案是歷史的記錄。編檔案史要在反映歷史上下功夫。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編纂檔案史應補充蒙古族、回族、藏族的檔案。中國一向與外國和平共處,中國與朝鮮、日本交往,鄭和下西洋等國際交流情況應有檔案錄入或是相應的文字反映。就具體編寫問題,他說,項目時間跨度大、資料多,收集檔案史料是難點。課題組人員要有敢于奉獻的精神,讀原檔、原著。先收集史料,編纂中國檔案事業史史料長編。史料要細化,要真、全、準,要有新發現。在史料長編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體例撰稿,以編年體為主,適當結合紀事本末體。各分冊形成后,統稿要從歷史觀點、撰寫內容、邏輯結構、文字風格等方面來統籌一致。最終使成果成為圖文并茂、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的學術精品。
牛創平先生發言認為,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能夠成功立項,這是檔案學界的重大進展,對檔案學界有重要影響。課題從弘揚中華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檔案事業史是有高度的。這豐富了檔案的價值內容。有代表性的檔案的文字樣式要選取典型,要有影印件、照片等。另外,戶籍檔案、契約檔案、皇帝罪己詔的匯集也很重要。檔案與歷史、文學、藝術等學科有密切聯系,檔案是他們進行研究的依據。要匯集歷代文書檔案制度,檔案管理史離不開這些史料。臺灣地區檔案、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檔案不可忽略。地方檔案機構、制度,古今中外檔案裝具等都是值得研究。中國檔案史、中國檔案管理史和中國檔案學史三史的交叉問題要處理好,有一定的重復但要處理好角度。提綱應列得較詳盡。要有階段報告。我相信項目結果會達到預期目標,成為頂級成果。
首席專家周雪恒教授作會議發言。她說,在當前的大形勢下,我們中國檔案事業史學科定位應當是大文化學科。學科的功能是為傳承、弘揚、繁榮中華文明、人類文明做出我們的學術貢獻。當然這種認識是一個過程。我之前是以一般史學價值角度來認識,檔案和文明是共生的,但是檔案事業史究竟和文明是什么關系沒有深究。此項目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應當在什么視野中來認識我們的學科,即在弘揚中華文明的視點上,在世界文明共存共榮這樣的大視野中重新定位。在當前的形勢下,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弘揚中華文化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新著力點。在此背景下,我們檔案界責無旁貸,它和檔案事業史密切相關。文明與檔案的關系有這樣三點:1.檔案是中華文明發源的源頭(檔案與文字是共生食物,文字是檔案產生的前提,文明離不開文字的使用和國家的產生,最早的文字是治理國家的需要,文字最初形式即文書)。2.檔案是中華文明最核心的載體。3.檔案所承載的內容是中華文明最核心的精髓。中華文明通過歷代檔案事業的運作得以傳承,確保了文明的連續性、連貫性。我們是文化大一統國家,從文明的這種特質研究檔案、檔案工作在文化傳承中有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檔案事業史研究能夠擔當傳承、弘揚中華文明的學術任務。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此項目是一個里程碑,是本世紀學科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成果,相信大家是滿懷希望和信心,不會錯過大好時機。從國家大文化背景出發,首先要在檔案和人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我們管理檔案、研究檔案,何不把檔案從傳統的神秘觀念中解放出來?總的來說,檔案是政治是機密的觀念根深蒂固,這是與西方的一個很大區別。要讓我們的成果留向社會、流向民間,就好比孔子修《春秋》,開創了學下私人的局面,孔子對古代文明的傳播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家要有決心和信心,我們要為傳承中華文明負責、為弘揚中華文明盡責、為繁榮中華文明擔責,我們要有神圣的、擔當的、進取的研究精神。最后,她宣布項目分工實施方案,對項目的實施提出了較為詳實的要求。
中國檔案事業史課題組成員認真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課題組張斌教授、安清福副教授、丁華東教授、倪道善教授、鄒愛蓮研究員、張會超副教授、覃兆劌教授、才讓加博士、李曉菊副教授、徐擁軍博士、薛四新研究員等先后就項目研究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積極建言獻策。開題論證會的順利召開,課題組集思廣益,調整思路,達成共識,有力地推動了項目開展。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