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方法及基礎研究” (批準號:10ZD&125)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正式啟動。北大社科部耿琴副部長參加了開題會,北大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王洪君教授主持會議。項目首席專家北大中文系語言學實驗室主任、北大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孔江平教授做了開題報告。中國藝術研究院秦序研究員、中國社科院民族學及人類學研究所黃行研究員、北京語言大學曹志耘教授作為特邀專家出席了開題會。項目合作單位和課題主持人西北民族大學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于洪志教授、西南民族大學彝學院蘇連科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汪鋒副教授以及項目組成員參加會議。
本項目通過對中國境內有聲語言和傳統口傳文化音頻、視頻、生理、心理等信號的數字化方法的研究,為完整保存和傳承中國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提供新的工具和平臺,并對中國的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項目分為:1)數字化平臺建設;2)漢語數字化研究;3)蒙語數字化研究;4)藏語數字化研究;5)彝語數字化研究;6)納西語數字化研究六個課題。口傳文化的數字化研究涉及漢語的古詩詞吟誦和昆曲;蒙語的說唱和長調;藏語的藏傳佛教誦經和格薩爾史詩;彝語的畢摩經和彝劇;納西語的東巴經和原生態民歌。本項目計劃建立“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平臺”,并在北大逐步建立“中國有聲語言及口傳文化保護和傳承數字化資源庫”。
與會專家對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就項目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專家們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器用文化會越來越統一,制度文化的民族特性會越來越簡化,因而民族文化最終剩下的主要是語言和藝術。特別是藝術,不僅反映民族性、時代性,更反映著個體性,所以好的藝術能跨越時代跨越民族。本項目的研究抓住了多元文化的核心,作為一個文理跨學科的研究,具有探索性、開創性和較強的理論研究色彩。各方面應加強合作,盡量把研究落實到可操作的采集和保存方法上。項目將會為建立中國有聲語言和口傳文化活的文化典籍奠定數字化方法基礎和標準。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