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甲骨文基礎字形整理研究”(批準號:10zd&121)開題報告會在浙江大學舉行。
此次開題報告會由浙江大學社會科學院組織召開,開題報告是以曹錦炎教授為首席專家的“甲骨文基礎字形整理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評議組專家由中山大學曾憲通教授、陳煒湛教授,吉林大學吳振武教授,安徽大學黃德寬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黃天樹教授等五位國內外知名古文字學家組成。
曹錦炎教授首先就課題的學術價值、研究思路和方法及主要內容等,向專家評議組進行匯報。隨后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就《甲骨文字匯》的編撰與甲骨文資料數據庫等重點研究項目,向專家評議組作了詳盡解說。在認真聽取課題組成員的匯報之后,專家評議組對課題的子項目構成與發展進行了認真評議,提出一系列極富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一、研究意義與研究價值
甲骨文、金文、簡帛等出土資料的大量發現,使尋找古文字的規律性及相應的基礎研究工作方法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曹錦炎先生主持的“甲骨文基礎字形的整理研究”這一課題,前期研究成果豐碩,具有十分扎實的研究基礎。不僅如此,該課題還充分結合浙江大學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專長與優勢,擬在結項成果--編撰甲骨文字匯編工具書《甲骨文字匯》的基礎上,延伸項目為建設甲骨文全文資料數據庫,這一具有創新意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目標已處于相關學術研究的前沿。
日本學者島邦男關于甲骨文字形部首整理的模式具有突出的獨創性,但在具體應用上還存在諸多模糊與不確定的問題,作為課題組主要人員參與的吉林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相關著作已作了不少改進,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甲骨文基礎字形的整理研究”這一課題能夠充分利用課題組主要人員的前期成果,充分吸收在申請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的基礎上,根據評標專家的修改建議意見進行了調整與補充,剔除了不合理的內容和蔓延枝節中的有些子課題,集中目標做好甲骨文的基礎字形整理研究工作,這為課題的實施提供了更明晰的思路與工作路線,尤其是在檢索、存儲及利用計算機技術推進甲骨文資料的研究和利用上具有較突出的研究意義與學術價值。希望在此思路的指導下,能在三至五年的時間內看到相關成果的發表。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1. 課題名稱的修改。關于“甲骨文基礎字形的整理研究”這一課題名稱,由于學術界在“基礎字形”的界定上還存在爭議,因而建議在提交最終成果及結項時將“基礎”二字刪除,直接以“甲骨文字形的整理研究”為課題名稱。
2. 對相關研究成果的吸收。首先,甲骨文字形的整理和研究體系十分復雜,尤其是在文字釋讀與編排等方面分歧較明顯。本課題在開展過程中,應充分吸收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特別是在分歧較大的問題上,必須以審慎的態度進行重點把握。例如,在甲骨文釋讀的問題上,如果存在多種理解,課題將采取原字及對其進行隸定的原則,在釋讀上暫不處理;或亦可提出相應的觀點,同時增加附錄予以說明。其次,目前學界在《合集》刊布的甲骨文資料基礎之上,進行了大量綴合工作,也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因而該課題在編排過程中,應充分吸收這方面的成果,以強化課題的研究深度。
3. 索引的編制原則與類型。首先,編制索引的原則要明確,在字頭的確定、部首的設置及字形的歸部上要重點關注。其次,豐富索引的種類,不妨同時編制多種索引,如按形索引和按字索引,特別要增加使用現代拼音方案的音序索引,以兼顧傳統和現代檢索方法,盡可能地方便專業和非專業學者的利用。
4. 技術層面的注意事項。此項需要注意的總體原則是既要保持資料的翔實,同時也要兼顧工作量的大小,從而降低研究風險。首先,甲骨文拓片的選擇。以《甲骨文合集》所錄資料為基礎基本可行,因為該書在甲骨文的分期斷代、辨偽、校重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點,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的缺點,例如某些拓本不夠清晰。因此,部分資料需要尋找原拓,加強所用字形的清晰度。其次,甲骨文字形的選擇、切割和編排。字形方面需要重視殘字、習刻字、摹本的收錄問題。經過評議專家的深入討論,初步確定了選擇的標準。對殘字,涉及甲骨文字形釋讀、綴合等具有研究價值的殘字、習刻字需要收錄,形體特殊的殘字、習刻字必須收錄。對摹本,原則上不予收錄,但對僅存摹本而不見拓片的字形應予收錄。甲骨文字形的切割涉及美觀和失真兩個方面的問題,基本原則是不能因為編排的美觀而導致字形的失真。針對字體較小而造成使用不便的字形應予以放大,同時對其他字形應按同比例進行放大,以盡可能保持字體的原形。同時,也需要兼顧甲骨文引得的需要,若有可能應需要編制一套用于引得的字表。至于字形錄入時還存在使用白字或黑字的問題,在編排效果上黑字比較美觀,但不易區分泐痕和筆畫,因而造成后期制作時電腦修版工作的增加,容易造成訛誤。與此相反,使用白字能夠較好區分泐痕和筆畫,從而減少修版工作量,訛誤的幾率也相應降低。具體采用何種方法,建議課題組作進一步討論。
三、研究內容
1.《甲骨文字匯》的編著。首先,字例的選擇。《甲骨文字匯》所收字例針對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即字形較少的盡可能完備錄入,字形較多的在選擇字例時,需兼顧形體、分期、分組等,同時在延伸成果《甲骨文資料數據庫》中實現相關資料收錄的完備性。編制《甲骨文字匯》時處理好異體字的問題,同時防止怪字頭的出現。每一字頭之下的字形主要按字形排列,在《甲骨文字形總表》的基礎上進行資料擴展的同時,兼顧分期與分組。其次,索引的編制。確定多種索引方式并行的原則,突出實用性與便利性。第三,重點關注對象。①異體字的處理。②相關研究成果的吸收。③內容的豐富性與工作量的協調。
2.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與開發。總體原則需體現出該課題在甲骨文計算機處理技術上的革新與突破,盡可能滿足相關學者的要求,方便學者的使用,可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發與探索:增加檢索時的鏈接與聯想功能;加強檢索資料定位的準確性與直觀性。
四、最終成果及建議延伸項目
1.結項成果:《甲骨文字匯》(包含相應的檢索)。
2.建議延伸項目:利用本課題整理甲骨文字形的成果,建議編制《甲骨文全文引得》,從而為建立“甲骨文資料數據庫”創造條件。
評議組專家對“甲骨文基礎字形整理研究”課題的重要學術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充分肯定課題組厚實的研究能力與豐碩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贊同課題組根據評標專家的修改建議對子課題設置擬作的調整與補充,剔除了不合理的內容和蔓延枝節中的有些子課題,集中目標做好甲骨文的基礎字形整理研究工作,這為課題的實施提供了更明晰的思路與工作路線,尤其是在檢索、存儲及利用計算機技術推進甲骨文資料的研究和利用上具有較突出的研究意義與學術價值。希望在此思路的指導下,能在三至五年的時間內看到相關成果的發表。
通過此次開題報告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甲骨文基礎字形整理研究”正式進入實質研究階段,預期將在五年內完成相關資料的錄入、整理與研究工作,出版大型甲骨文字匯編工具書《甲骨文字匯》,并完成甲骨文資料數據庫的初步建設。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