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波斯文〈五族譜〉整理與研究》(批準號:10zd&116)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外文樓舉行了開題論證會。會議由項目首席專家王一丹教授主持。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副部長蕭群、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程朝翔出席了開題論證會。出席會議的特邀專家有上!稘h語大詞典》編纂處編審徐文堪、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劉迎勝、中國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員烏蘭、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教授榮新江!段遄遄V》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張帆、葉奕良、劉正寅、穆宏燕及主要成員黨寶海、時光、邱軼皓、薩一德、沙塔爾等人參加了會議。
蕭群和程朝翔對“《五族譜》整理與研究”獲得立項表示熱烈祝賀,并代表上級主管部門表示將全力支持項目工作的開展,希望該項目全體成員能夠發揚合作攻關精神,按時、高質地完成這項科研任務。
王一丹首先向與會人員介紹了項目自立項以來取得的進展和下一步工作的設想。自立項以來,《五族譜》整理工作進展順利,此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文本進行識讀和“換寫”(即從波斯語手抄本到排印本的轉換),目前正在進行《五族譜》“導言”和“蒙古世系”的識讀和換寫,已經完成了導言的前半部分以及蒙古世系中“成吉思汗先祖世系”部分。文本的全部識讀和換寫工作預計可于2011年夏天完成。關于下一步工作的設想,王一丹提出:在識讀和換寫工作全部完成后,隨即著手聘請波斯語文獻學及蒙古學領域的伊朗專家對文本進行全面審讀,以保證文本的準確性和規范性。王一丹還匯報了有關項目成員的兩項變更情況:1- 根據工作需要和羅新教授提議,經向規劃辦申請并獲批準,由原項目主要成員劉正寅研究員代替羅新教授出任“波斯文《五族譜》整理與研究”第三子項目負責人;2- 正式吸收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生邱軼皓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伊朗在華留學博士生薩一德作為主要成員參與項目工作,薩一德主要協助王一丹進行文本識讀,邱軼皓主要負責國外文獻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動態的追蹤,同時協調研究工作的開展。
來自南京大學的蒙元史專家劉迎勝高度評價了《五族譜》項目對于我國蒙元史、民族史研究的學術意義,指出:波斯語是蒙元時期歐亞大陸通行的國際語言,波斯語文獻對研究這個時期的歷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學既有一流的外語(波斯語、蒙古語等)教師,又有優秀的蒙元史專家,因而擁有開展這項跨學科研究的最有利的條件;該項目起點高,團隊整齊,一定能取得令全世界同行矚目的研究成果。與會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專家徐文堪和蒙古史專家烏蘭則肯定了該項目的國際化視野,強調了開展國際學術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該項目除了聯合歐美和伊朗學者外,還要積極吸納日本學者(如赤坂恒明等人)參與具體研究工作。中外關系史專家榮新江則希望該項目能夠充分重視資料文獻的收集,建議設置專人來負責文獻工作,整理、制作出一個有關波斯文《五族譜》和蒙元史研究的詳盡而又系統的文獻目錄。
與會專家還從民族史研究的角度,談到了波斯語文獻整理工作的可持續性,希望中國學者能夠以《五族譜》項目為契機和起點,將波斯語蒙元史文獻整理工作發展成為一個系列工程,為中國的民族史研究作出更多貢獻。
3月23日下午,會議特邀專家與項目主要成員還參加了“《五族譜》研究專題討論會”,交流了《五族譜》研究的最新國際學術動態,討論了項目開展以來遇到的難點問題以及解決辦法。會議著重討論了波斯語文獻的轉寫問題,特別是如何處理文獻中出現的外語專名(如突厥名、蒙古名,包括其中的維吾爾體蒙文名字)問題。鑒于《五族譜》的整理和研究跨越了漢學(元史)、文獻學和民族學等不同學科,同時還涉及到波斯語、蒙古語、突厥語、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這些都要求項目的整理工作一開始就必須確定一個符合各學科學術規范、兼顧各種語言特點的合理的轉寫方式,以保證文獻最終形式的科學性和可還原性,與會者一致認為:在文本的換寫部分,要力求完整保留《五族譜》波斯文文本的原始形態;在文本的漢譯部分,則要依照國際伊朗學、蒙古學通行標準,對所有專名進行詳備的、系統的轉寫,并附以波斯語原文、漢語翻譯和拉丁轉寫等三種形式的專名索引。
開題論證會召開之日,正值伊朗民族傳統節日“努魯茲節”, 23日晚,北京大學波斯語教研室與伊朗駐華使館文化處聯合舉辦了“北京大學伊朗新年音樂會”。參加開題論證會的專家學者應邀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共同欣賞了來自德黑蘭的伊朗音樂家演奏的伊朗民族音樂,由此進一步增加了對伊朗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