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舉行了李天虹教授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批準號:10zd&089)開題報告會。來自校內外的評審專家,課題組的主要成員,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有關領導,出席了開題報告會。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吳艷副處長在會上致詞。簡帛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院院長陳偉教授主持了開題報告會。
李天虹教授在會上作了開題報告,從發現與研究、項目設計、課題組組成與分工、工作條件和前期基礎等四個方面介紹了課題的研究構想及其可行性。她指出:
作為兩千多年前古人的真跡,楚簡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近年來,楚簡研究對古文字學、先秦史、文獻史、思想史等諸多學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已經成為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學術領域。在已知楚簡中,已刊布和未刊布簡各占半數左右。未刊布楚簡中出土時間最長的已超過3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竹簡的損耗不能避免,簡文的保存狀況也不容樂觀。因此,盡快促成這些楚簡的系統公布,是一項非常緊迫,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學術研究的重要工作。通過和湖北文博部門商定,江陵藤店、江陵紅光磚瓦廠、老河口安崗、江夏丁家咀、嚴倉獾子冢等五批經考古發掘出土、尚未正式刊布的楚簡正式納入本課題整理研究范圍。
需要特別說明,課題中標后,課題組隨即和竹簡收藏單位溝通,進一步了解竹簡現狀,得到各單位積極響應。荊州博物館提出以紅光磚瓦廠簡替代原納入課題的江陵磚瓦廠簡。江陵磚瓦廠簡摹本已經公布。紅光磚瓦廠簡此前從未見任何正式報道,保存基本完整,內容獨特,似和《儀禮·既夕禮》的“讀赗”接近。因此,課題組對這一提議表示歡迎并采納。
五批楚簡的內容是喪葬文書和卜筮禱祠記錄,在楚文字、楚史、喪葬與卜筮制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項目擬對這五批楚簡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與研究,分為資料整理(子課題之一、之二)、數據庫編制(子課題之三)、專題研究(子課題之四)三個部分,三部分分為四個子課題,分別是(1)荊門嚴倉楚簡;(2)湖北出土散見楚簡合輯;(3)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編制;(4)湖北出土楚簡五種綜合研究。其中資料整理是課題的主體,數據庫將極大提高研究效率,資料整理需要較長時間,因此綜合研究的展開會相對滯后。資料整理的關鍵是竹簡原始圖片的獲取,近日課題組已經獲得全部五批竹簡的圖像(詳情可參本年度第2期工作簡報)。簡帛研究中心已編制完成全部已刊布簡的字形辭例數據庫,在數據庫編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課題組和五批楚簡收藏單位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各單位同意就竹簡的拍攝與研究進行合作,并派出專業人員參加課題組,這為課題組竹簡原始數據的獲取和紅外設備效用的發揮提供了切實保證
項目預期最終成果:
(1)《湖北出土楚簡五種》上、下共兩冊,擬在重要出版社出版。這是項目成果的主體;
(2)字形、辭例數據庫,將在武漢大學簡帛網上提供給國內外同行共享;
(3)《湖北出土楚簡五種綜合研究》專著一部,擬在重要出版社出版。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課題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構想,并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課題及其他感興趣的問題提出建議或想法。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主任趙平安教授提出,要充分考慮如何將項目研究與考古資料的運用有效結合,使兩方面的研究互補,相得益彰。該中心李守奎教授認為,竹簡整理工作完成的好壞是本課題成功與否的關鍵,要集中精力做好釋文與注釋的工作。原始資料的整理耗費大,建議課題組適當申請追加經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劉樂賢教授就紅光磚瓦廠與江陵磚瓦廠簡的調換發表感想,希望課題組利用地理優勢,盡可能促進其他未刊布楚簡的整理與刊布。
在討論過程中,李天虹教授就課題名稱向各位專家提出她的疑慮。在競標課題時,課題組對竹簡保存現狀不很了解,當時僅因出土地的不同(五個地點)而名之為“五種”。在課題中標后的考察中,落實安崗簡、丁家咀簡分別出土于兩座相鄰的墓葬,按照慣例,每座墓葬出土的竹簡應該算作一種,這樣納入課題的竹簡就不是“五種”,而是“七種”。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這種差別對課題本身沒有影響,按照慣例稱為“七種”也是很好的選擇。
李天虹教授在開題報告中對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布置,指出課題組近期的工作是圍繞上述基本框架和子課題,全面收集相關參考資料,進而對五批楚簡進行初步整理與研究工作。到2012年底,各批竹簡至少完成整理成果初稿,爭取正式公布3批資料,同時完成字形辭例數據庫的編制。課題組成員都表示要嚴格遵守工作計劃,高質量完成工作。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