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批準號:10zd&075)開題會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召開。
會議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瞿商教授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武漢理工大學、山西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經濟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江漢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武漢市社會科學院、湖北省委黨校、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的40多名教授、專家和學者參加此次開題會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徐敦楷、副校長劉可風、科研部部長姚莉、校學科辦主任鄒進文、經濟學院黨委書記胡江濱、經濟學院院長盧現祥、副院長陳銀娥出席開題會并作了重要講話。
校黨委書記徐敦楷在致辭中指出,經濟史研究中心成功申報2010年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這不僅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榮譽,也是湖北省高校科研的又一重大成果,學校將對經濟學院和經濟史專業在人力、財力上給予傾斜,并希望各位專家在經濟史研究方面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經濟學院院長盧現祥代表經濟學院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蒞臨開題會議。他指出,作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的經濟史專業也是學校的重點發展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發展勢頭很好,特別是2010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申報成功,極大地提升了該校經濟史在國內的地位和在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學院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課題研究,并希望課題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學校科研部部長姚莉代表科研處表示將認真完成課題的管理,全力配合課題組課題的各項工作,并對課題研究和管理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要求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進展建立數據整理和簡報制度。
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蘇少之教授對課題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介紹了課題申報的經過,對課題的研究意義、研究價值、課題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以及課題研究的總體框架、基本內容。他說,這個課題的申報成功,得益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多年的研究,取得的豐碩的成果,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以中國經濟史學會名譽會長、趙德馨教授為首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史研究團隊從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新中國成立30多年的經濟發展的經驗進行總結,揭示出的規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啟示,推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的發展,為我們的課題申報和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巨大進展,同時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和矛盾;人們對中國經濟現代化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深刻、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提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重大舉措,為我們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學術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的成果,我校經濟史專業培養的幾十名共和國經濟史方向的博士,豐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的內容,積累了寶貴的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以的董志凱研究員為首的團隊搜集了大量檔案資料。這是我們開展課題研究的良好條件。他提出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1、討論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主線、主題、分期、結構和總體進度。2、對共和國經濟史第一到第五卷的完善與補充。3、對第六卷的撰寫。4、第七卷的啟動。最后,他要求各位專家和學者對課題研究提出更好的建議和思路。
課題組成員、博士生導師趙凌云教授對第六卷提出了撰寫和修改意見:一是要把握好階段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表現在確立和構建社會主義市場;二是要把握好主題和主線,主題是通過主線貫穿的,有些章節缺乏主線。因此,要在每一章節和全書中突出主題和主線;三是注意內部階段性的凸顯問題;四是對于研究的歷史指向,要內涵到每一個章節中。第六卷卷要體現經濟社會發展中累積的矛盾,使原有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這是導致決策層改變改革策略的的動因,從而為新世紀頭10年的發展,即第七卷設下伏筆;五是要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撰寫的一條暗線,貫穿在書稿寫作中。對于第七卷的撰寫,趙凌云指出,一是整體性斷限比較明顯,即我國到201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完善。二是主題應該是接軌,但是這種接軌仍然是初步的,因此,這個時期兩種體制的摩擦仍然存在,盡管有的摩擦減緩了,但有的摩擦還在發展和深化。當前的摩擦主要表現在部門內部、公私部門之間、宏觀經濟運行、中央與地方之間、經濟結構調整、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城鄉之間、內外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等10個方面。三是周期起落明顯,因此,表現了很強的階段性,即2002年到2010年應以2006年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構建和諧社會為階段性標志。趙凌云教授還對總結卷的撰寫提出了增加撰寫總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與完善”和“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及其歷史啟示”以及新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演變及其歷史啟示中要介入臺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 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抬升,以呼應新世紀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等意見和建議。他還要求每一章的撰寫都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把握和貫穿經濟現代化的主線,全面總結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的歷史,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即理論化。
課題組成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瞿商教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七卷撰寫的指導思想、斷限、主題和時間要求等進行全面安排和部署。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七卷撰寫的指導思想,他指出十六大以來,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既是中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歸宿。從國內來說,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從粗放型轉變到集約型,經濟結構不合理,使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內資源緊張,環境生態的破壞導致人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不斷惡化。為此,中國政府提出建設兩型社會的和諧社會發展的主張。從國際來說,經濟高速發展對國際資源需求強烈,影響了國際資源的價格上升,直接推動了中國制造業成本的上升,削弱了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客觀上要求中國在發展上要更加去注重科學性和可持續性。再次,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碳排放量也是影響國際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低碳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備受關注的焦點。因此,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接軌的邏輯聯系是整個第七卷書稿撰寫的指導思想。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七卷的斷限,他指出,歷史分期要體現經濟社會的整體質變或部分質變。前者使用于整個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后者主要適用于具體某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劃分的分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分期主要適用于后者。這個部分質變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2000年中國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說明中國已經完成了轉軌(或并軌)的歷史任務。二是中國宣布完成了小康社會的建設。三是2001年底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四是,2002年中國宣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五是提出了了科學發展觀,這是這一階段中國改革、發展的總體指導思想和原則。而和一階段的下限定在2010年,主要是基于這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2011年初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國家的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二是2011年經濟發展可能是一個拐點。因此,這一下限斷限還不是很明確。目前,這一斷限只是初步的,有待于時間來檢驗,并根據時間檢驗結果來進行修正。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七卷的主題,他提出,主題是體現時代發展的最主要的特征。1992—2001年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向時期,也是中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或并軌)的時期,到2000年中國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說明中國已經完成了轉軌(或并軌)的歷史任務。所以,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進入到了一個與世界市場經濟接軌的歷史時期。接軌概括了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特征,形成了中國同世界市場經濟接軌的新局面,并需要對不適合接軌的體制進行改革。這一時期的體制改革進一步進一步掃除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障礙,促進了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表現為開放促改革,開放促發展。中國GDP從2002年的10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0多萬億元,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最后,他對課題研究的進度進行了部署,要求按照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要求按時、高質量地圓滿完成。
校學科辦主任鄒進文教授要求課題組成員在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時,要置于當時的環境和歷史長河中去看,即歷史的深度;要把中國的經驗和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相結合,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提煉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來,即理論的高度;要把中國經濟發展放在世界經濟變遷的角度去研究,即站在國際的視野圓滿完成課題的研究。同時,他表示學科辦將大力支持該課題的研究,并盡力為課題研究提供方便。
課題組成員鄭有貴研究員(當代中國所經濟室主任)首先提出第七卷的撰寫大綱需要進一步提煉,要在風格和形勢上保持一致。其次,第七卷的撰寫要放在經濟全球化下大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背景下,同時要充分總結大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后發優勢的歷史經驗,如國內市場優勢、人口優勢、跨越式發展優勢、資源彈性變化優勢等。肜新春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代表協作個人表示將圓滿完成課題組分工的任務。
楊祖義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六卷大事記編寫的經驗。向新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七卷大事記的編寫提出了要求、意見和建議。
最后,中國經濟史學會名譽會長趙德馨教授對課題的研究提出要在真、精、準、論上下功夫。他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要形成大事記、資料長編、專題研究和書稿相結合的系列研究成果,要寫成一部對歷史負責的、對經濟學理論有借鑒意義的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信史。對于指導思想問題,趙德馨教授指出,新中國前50年的發展是不科學的,因此,在新世紀中國提出了了科學發展觀。我們要用科學發展觀整體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60年,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待歷史,不要就事論事;要實行主編負責制,一統到底,認真負責;要以“經濟現代化”為主線,每一卷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要有詳細的影視資料、課題簡報記錄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課題組供稿)
(責編:劉冰、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