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湖湘文化通書》(批準號:10zd&067)開題會議在岳麓書院舉行,朱漢民教授主持了開題會議。參加此次會議的專家學者有:湖南省社科院王興國研究員和哲學研究所所長萬里研究員,湖南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莫志斌教授、湖南大學文學院劉再華教授、胡遂教授,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肖永明教授、陳松長教授、陳先初教授、向桃初教授、鄧洪波教授、吳仰湘教授、王勇副教授、殷慧講師,幾位正在研究湖湘文化的博士生也參加了開題會。開題會議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統一了認識,增強了做好重大課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朱漢民教授首先帶領大家學習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實施的各項要求,并強調要增強創新意識和精品意識,著力將《湖湘文化通書》打造成具有開拓性的,體現湖湘文化傳承意義和湘學價值的,代表國家水準的典范之作。朱漢民教授還強調,以往湖湘文化的研究已經積累較多、積淀較深,這既給新的國家重大課題提供了較好的研究基礎,同時又給這一課題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既能較好地總結湖湘文化的歷史,又能站在新的時代高度對湖湘文化作出全面、準確、生動的研究,是當代研究者的重任,也是挑戰。他鼓勵大家全力以赴做好研究工作。
二、會議著重針對專家評審組提出的將《湖湘文化通志》與《湖湘文化通論》部分合并的意見進行了探討,并一致同意對課題研究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一是計劃中的《湖湘文化通論》50萬字的篇幅擴展為100萬字,《湖湘文化通史》也擴展50萬字。二是到研究時間、任務等因素,決定將《湖湘文化通志》的研究內容融入《通論》中,不再單列。
三、會議重點討論、修訂了朱漢民教授初擬的提綱,明確了各部分的分工情況,并以部分作者的樣稿為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統一了寫作體例和行文風格。
細化后的提綱已將第一部分《湖湘文化通論》由原課題申請報告中的湖湘文化形態論、湖湘文化特質論、湖湘文化轉型論拓展為六篇:湖湘文化區域形態論、湖湘文化歷史建構論、湖湘文化近代轉型論、湖湘學術思想論、湖湘文化觀念形態論、湖湘士人精神氣質論。本系列將深入地思考湖湘文化的諸多重大問題,通過專題研究,全面、深入、系統地論述湖湘文化中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問題,科學地解析湖湘文化的思想內涵、歷史進程、區域特色、文化貢獻等問題,全面探討湖湘文化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湖湘文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湖湘文化的當代意義等。每篇下設10-12章。每篇15萬字左右,每一章圍繞該篇的主題展開,每一章1萬至2萬字。該部分由朱漢民主撰,另由郭偉民、張松輝、鄧洪波、莫志斌、胡遂、李兵、劉再華、殷慧及博士生劉覓知、李會君等承擔部分章節,撰寫《通史》部分的作者也可申請承擔部分任務。
第二部分《湖湘文化通史》五卷,具體為:上古卷、中古卷、近古卷、近代卷、現代卷。此部分是湖湘文化通史類的大型學術專著。朱漢民教授強調,本項目以廣義的“湖湘文化”為研究對象,本書的“湖湘”系指現代湖南省行政區的空間范圍,故而把這個空間范圍內產生、發展、交流、演變的文化現象均作為考察研究對象。但是,本項目亦強調該區域不同歷史時期文化形態的差異性,即上古的部族文化、方國文化與中古、近古的區域文化形態的差別。每卷40-50萬字,分卷主編分別為:向桃初和王勇、萬里和陳松長、肖永明、王興國、吳仰湘和陳先初。在以上作者介紹了各卷的具體提綱后,大家提出了修改意見,也明確了具體分工。朱漢民教授強調此部分的研究要處理好湖湘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關系、湖湘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總體文化形態與具體文化觀念的關系。他還強調此部分的撰寫,應緊扣湖湘地域特色,同時辨析湖湘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的異同與互動關系等。
此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湖湘文化通書》的研究工作全面啟動,為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課題組供稿)
(責編:劉冰、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