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楊潔勉院長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體系改組與規范重建——中國參與解決全球性問題對策研究”,自2009年4月立項以來,積極組織和領導課題組同志開展深入的研究,不斷將該項重大課題的研究推向前進,近期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1、首席專家楊潔勉研究員發表論文《論“四勢群體”和國際力量重組的時代特點》(《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3期)。該文認為,國際力量對比正朝著有利于以新興大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這種力量的變化史無前例地沖擊著西方國家對世界事務的主導權。國際力量重組導致了得勢、守勢、失勢和弱勢這一“四勢群體”的形成!八膭萑后w”正在從各自和共同的立場出發應對全球性問題,這一過程極大地豐富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性內涵,賦予了地區合作和次區域合作建構國際體系的歷史使命!八膭萑后w”的形成是全球金融危機推動國際體系重組的結果,反映了新興大國群體加快崛起的客觀現實。
研究認為,“四勢群體”的出現和發展具有五大時代性特征:第一,“四勢群體”的出現推動了國際格局趨向均衡化;第二,“四勢群體”的初步形成反映了大國間合作加競爭關系的基本特點;第三,“四勢群體”各自和相互間的矛盾呈現出復雜和多元性的特點;第四,各種力量和勢力集團紛紛提出自己的戰略理念和目標,加快了自身的戰略調整以便在國際權益重新配置中搶占有利地位;第五,“四勢群體”仍處于動態發展階段,其內部以及相互間會因時因事而做調整和相應的排列組合。作者認為,在和平環境下進行國際力量的重組以及實現國際體系的轉型,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和曲折的過程,國際社會對此應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質準備。
2、課題組成員俞正樑教授發表論文《論當前國際體系變革的基本特征》(《新華文摘》2011年第7期,原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0年第6期)。該文認為,當前新興力量的快速上升,造成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大國或大國群體的相對衰弱。世界格局中各大戰略力量的基本走勢及其力量對比的重大轉變,必將導致國際體系結構的嬗變。目前,這種重大力量對比的變化尚處于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還沒有出現拐點,但已經朝著有利于新興力量的方向加速發展,并展現新的特點:首先,國際力量重組史無前例地沖擊著西方國家對國際體系的主導權。其次,這一體系結構變化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作為上述革命性變革的象征,它們的權重、重要性和作用凸現出來,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會持續縮小,雙方關系提升到全球層面,日趨平等性和合作性,兼具戰略上的挑戰性。第三,由于世界經濟力量和財富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東移,區域綜合實力的對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世界權力中心開始從歐洲——大西洋地區向亞洲——太平洋地區轉移。第四,與歷史上不同,這次國際體系變革不再是大國的專利,中小國家和地區組織在體系變革中積極發揮獨特作用。這是世界權力分散化進程的有力表達。最后,未來國際力量對比的發展變化,主要還是建立在硬實力基礎之上,但是,軟實力的對比和分布日趨重要,成為推動國際力量對比演進的重要驅動力。
3、課題組成員葉江研究員發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面臨新挑戰》(《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3期)。研究認為,近年來歐盟內部知識精英對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持有的負面看法、《里斯本條約》批準后歐盟外交政策的調整,以及美歐跨大西洋聯盟的新發展,使2003年確立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面臨新的挑戰。首先,歐洲的知識界始終相當注重中歐之間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的差異;其次,歐洲學者認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至今缺乏法律基礎;第三,近年來中歐在貿易問題、氣候變化問題、非洲問題以及伊朗問題上產生的一系列分歧也是歐洲學者質疑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原因。作者提出,中國需要對這一重要的戰略伙伴關系所面臨的新挑戰應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重視。
4、課題組成員于宏源副研究員發表《氣候變化與全球安全治理:基于問卷的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6期)研究認為,氣候變化問題并非單純的生態環境安全問題,而是與經濟、資源、能源等其他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多元復雜的問題。氣候變化所引發的全球安全問題有三個層次:傳統安全、自然生態安全、資源與能源安全。鑒于氣候變化引發的安全問題具有長期性、多層次性和不可逆轉等特性,氣候變化治理必須有統一的共同的全球責任,并形成多元和多層次的治理機制。
此外,按照本課題的設計,除了及時上報《成果要報》稿和《工作簡報》之外,為了抓緊完成課題最終研究任務,2011年1月25日,本課題組專門召集主要成員開會,著重研究最終研究成果的撰寫問題,首席專家楊潔勉院長要求集中5個月時間完成初稿的撰寫。6月20日,本課題組再次召集主要成員檢查專著撰寫情況,并請俞正樑教授對各章進行點評,按照國家重大課題的要求對各章提出改進意見。課題首席專家楊潔勉院長提出4點要求:(1)每一章都要緊扣主題——體系的改組和規范的重建;(2)每一章都要有新意,確定一至兩個特別重要的問題,進行重點闡述;(3)中國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挑戰要有10至30年的時間跨度,既要重視眼前,更要著眼于長遠,要有前瞻性;(4)集中兩個月(7—8月)時間進行修改和提高,并適時召開專題研討會就專著進行研討。
(課題組供稿)
(責編:劉冰、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