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烏日圖發言 |
|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發言 |
加快發展民生事業、建立民生保障體系,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題。2010年12月,全國社科規劃辦批準了由中山大學牽頭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中國民生保障體系建設研究》。在這一背景下,近日,該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暨“中國民生保障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就民生保障的的關鍵問題進行診斷并提出對策,特別是就民生保障的體系的“頂層設計”,民生保障與社會公平,財政投入機制,特殊群體的民生保障,民生保障建設的切入點,民生和民生保障體系的系統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進入民生三十年,民生保障事業需要“頂層設計”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中國民生保障體系建設研究》的首席專家,中山大學申曙光教授認為,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的“經濟30年”,未來30年應該是“民生30年”。由于一直沒有形成關于民生發展的總體戰略,民生發展難以在整體上取得突破。中央有必要盡快研究制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戰略與總體規劃。申曙光提出,建設民生保障體系,必須轉變思路,創新思維,實現三個轉變,即由關注和重視民生向保障和改善民生轉變,由被動考慮向主動部署和安排轉變,由孤立和分割地考慮向全面統籌和規劃轉變。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我國30多年的發展可以用幾句話來概括:民生維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根本動力;民生的初步改善是30多年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成果;民生升級是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使命。我們必須注意三個“不可低估”:不可低估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不可低估發展失衡所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不可低估新時期民生全面升級所帶來的挑戰。“十一五”期間,政府對民生的重視可以說是前所未有,開創了民生為重的新時代,今后的道路應當是以人為本、民生為重、富民優先的道路。為此,民生保障事業一定要在更高層面上進行統籌規劃、頂層設計。
二、民生保障需要關注社會公平,給人們以穩定的安全預期
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提出,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礎之上,要走向社會公平,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分配資源,發展民生。鄭功成教授認為,民生保障就是要通過具體的制度安排,給人們以穩定的安全預期。信心比黃金更寶貴,比信心更寶貴的是穩定的安全預期。有了穩定的安全預期,才會有信心。“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等民生制度不僅要逐漸走向定型,同時要縮小不公平。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提出,民生保障就是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居民,這需要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教授指出,我國已進入到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目標的發展時期,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這需要強調科學發展,也就是讓人民群眾公平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
三、民生保障需要更多的財政投入,更需合理的投入機制
賈康指出,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任重而道遠,不但需要持續加大財政投入,更需合理的投入機制與方式。比如公租房建設可以采取“BOT”等模式引入民間資本。投入資金的使用要高度注重機制合理化。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烏日圖提出,社會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并不是過去的政府福利,需要按照基金平衡的原則來使用,但現在在這方面出現了問題。以醫療保險為例,近幾年為了解決職工個人醫療負擔重的問題,不斷放寬統籌基金的支付范圍,這就違背了收支平衡原則。這對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要把社會保障和民生保障建立在具有科學、規范的、穩定的運行機制之基礎上。
四、民生保障需要“軟硬兼施”,將社會服務作為重要的內容
中山大學岳經綸教授提出,社會服務是針對有需要的個人和群體,比如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及家庭提供服務。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的是“硬件的建設”,強調經濟性的保障。建立民生保障體系也需要“軟件的建設”,需要凸顯社會服務的戰略地位。發展社會服務可以拓展公共服務的范疇,加快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完善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社會管理方式。中國社會福利協會副會長、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主任馮曉麗進一步提出,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應當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項目。
五、多角度切入,建設綜合性的民生保障體系
多位專家提出,要重視特殊群體的民生保障。長江學者、華南農業大學羅必良教授提出,由于工業化與非農產業的發展,農外就業機會增加,城鎮化與人口的自由流動,農業的劣勢不斷凸顯,棄農機會成本降低,土地保障功能不斷弱化。這是農村民生保障建設過程中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在人口流動與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退出機制與進入機制,尋找土地福利的替代機制。保障和維護農民土地的財產性權利,加強土地的財產功能,構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傳市場與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是農民獲得財產性增收、啟動農村市場以增加內需,進而提供民生保障的重要戰略。中山大學宋世斌副教授提出,要關注以剛畢業的大學生、年輕的農民工和低收入階層為主體的“夾心層”的民生保障問題,他們是富有生產力和創造力的人群,但他們的基本生活的保障容易受到忽視。
多位專家提出,我們已經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的民生保障制度,未來的關鍵是要完善制度,盡快解決具有普遍性、影響全局的問題。李惠武認為,要從簡單的“好事”做起,滿足群眾的基本利益需求。比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改善居住環境,提供清潔的飲用水,進行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等。廣東省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林王平以廣東省為例,分析了社會保障的發展對于民生改善和保障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學童星教授對我國養老保險的一個關鍵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全國統籌雖是養老保險發展的最終形式,但從解決養老保險制度所面臨的現實矛盾出發,結合我國行政體制、財政體制、立法體制、干部體制的特點,現階段養老保險統籌層次及模式的戰略選擇應定位為“穩定與完善省級統籌,促進全國調劑”。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蔡禾教授分析了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義務教育狀況及民辦義務教育的政策,并提出,國家應該設立民辦義務教育低息或免息專項貸款,吸引更多的有心人士投資該領域;對捐資義務教育給予更多的免稅政策;建立民辦義務教育財政補貼制度,對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的民辦學校給予補貼;以政府購買教師崗位的辦法提高民辦教育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中山大學王珺教授分析了收入分配問題,他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農民工與城市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之間的差距還在拉大。他認為,工資差距的拉大與民生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他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進意見:除了要建立工資談判機制之外,政府“讓利”,化稅為薪,給勞資雙方創造更大的協商空間,也是形成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必要前提。中山大學朱亞鵬副教授對中國的住房政策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他認為,把住房政策定義在經濟政策、產業政策范疇,忽視了住房公平、負擔能力問題和社會融合問題,住房政策特別是住房保障政策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政策反思。
六、組織力量,開展對民生保障問題的系統研究
多位專家都分析了民生保障研究的重要性,認為國家社科規劃辦設立民生研究的重大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對《新時期中國民生保障體系建設研究》這一項目提出了要求與希望。中山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梁慶寅教授指出,在我國近代,孫中山先生首次明確提出民生思想,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的中山大學有責任傳承、弘揚中山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有責任更加重視對現代民生問題的研究。中山大學將組織更多的力量,包括社會保障、金融與保險、社會政策、醫療衛生、勞工與就業等領域的專家教授對民生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烏日圖認為,當前亟需根據新的形勢研究若干重大課題,包括關于民生和社會保障的基本理論的研究,民生各項目的統籌研究,民生各制度的完善的研究,民生保障運行機制的研究。烏日圖并認為,項目組提出的民生保障體系這一概念,非常值得研究。鄭功成教授提出,國家發展的核心使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學者的使命也應當是關注民生。北京大學經濟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民權教授提出,可以從人類發展的視角來探討民生保障問題;民生保障研究應當注意借鑒國際經驗。浙江大學米紅教授就如何運用數量方法特別是模型方法研究民生保障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議。
在開題報告會上,項目首席專家申曙光教授介紹了項目的基本情況與研究計劃,并特別報告了項目的一項初步成果——已被國家社科規劃辦編入《成果要報》的研究報告《研究和制訂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國家戰略與總體規劃》。參加開題報告會的專家們希望該課題為我國民生事業的發展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戰略前瞻性的對策。專家們特別對項目組前期工作和初步成果進行了充分肯定,并就如何進一步完善該項目的開展提出了各自的意見與建議。
(“新時期中國民生保障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供稿)
(責編:劉冰、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