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利益沖突及其法律調整研究》是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立項課題,課題編號為:05&ZD025。本課題自2005年10月立項以來,在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下,課題組認真負責、精心組織,全體研究人員同心同德、全力以赴,目前的各項研究工作按照預定的計劃順利推進。現將課題的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本課題共有7個子課題,按照總體規劃,課題的整體進度大致分為第一年的資料準備和調研階段、第二年的研究論證階段和第三年的提高總結階段,各子課題在這個進度的基礎上進行細化落實。近兩年來,課題組從制度和組織機構建設入手,集中力量研究了課題的論證框架和提綱細目,有效地動員課題組成員扎實地開展資料搜集和實地調研工作,在充分掌握最新、最活、最有用的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論證,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目前形成的階段性學術成果主要有:1、《城市更新中限制私權的法律問題研究》等專著成果;2、《人民信訪制度的現代重構》、《公權力介入私人生活的正當性證成——以城市化為背景》,《勞動派遣之立法因應——勞動派遣之社會價值與負效應》、《教育不公平與社會利益沖突》等20余篇學術論文在《人權》、《法學評論》、《中國司法》等學術雜志上發表;3、《法院調解和人民調解實證研究統計報告》、《關于我國土地征收中的利益沖突狀況的調研報告》、《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現狀研究報告》等8篇調研報告;4、課題組的專家在參與立法和修法的過程中,結合課題的研究,為《物權法》、《破產法》、《勞動合同法》、《民事訴訟法》等重要法律的立法和修法提供了多項立法建議。目前,課題組已經基本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工作,這一階段的工作準備比較充分、思路也比較清晰,從而為下一階段的集中理論整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題研究的經驗心得
兩年來,課題組全體成員充分認識到本項目的重大意義,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在面臨著課題大、學科廣、時間緊、人員多等多重壓力的情況下,團隊從課題的管理協調,到具體的調研論證,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完善,積累了一些經驗。
1、充分重視制度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研究的整體性
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主要特點就是該項目下的課題要求集中相關領域國內最好的專家團隊對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最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集體研究、聯合攻關,這使得研究團隊本身成為一個規模較大的組織體。《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利益沖突及其法律調整研究》課題組的組成人員來自各個高校、機關、科研院所等不同的部門,專家隊伍龐大;課題的內容涉及到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個方面,學科分布較廣,這些現實給課題的管理提出了挑戰。課題組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為防止形成一盤散沙的局面,在立項之初,便首先確定要建立一套制度對課題的各個方面進行科學管理。為此,課題組根據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關管理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專門制定了課題《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兩項制度性文件在2006年6月29日的“啟動暨開題報告會”上經校內外專家和課題組的全體成員討論通過,文件明確了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方法、研究進度和計劃安排,規范了項目過程管理和經費使用等。事實證明,文件的內容得到了全體課題組成員自覺的遵守,這些制度為項目能夠順利的整體性推進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充分重視資源整合的重要性,提高利用的有效性
對課題組的研究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是課題研究的一個關鍵環節,對于重大項目的大課題尤為重要,此處所稱的研究資源的整合包括人力資源的整合和資料資源的整合。關于人力資源的整合,本課題建立了課題成員的交流機制,對于一些重大的問題,如整體框架和課題提綱等,課題組各方面的專家都要集體討論。同時,課題組定期召開子課題負責人會議,相互交流和指導,避免分兵作戰而形成子課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其次,本課題還注重整合課題組內外的研究資源,課題組聘請了王家福、夏誠華等11專家組成了專家指導委員會,對課題研究的學術問題進行指導。關于資料資源的整合,為有效利用資源,課題組實行資料“建庫制度”,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定期匯總,統一分類,通過互借、拷貝等形式實行資源共享,使得各學科、各子課題的資料能夠互通、互用,相互借鑒。通過對研究資源的整合,課題組交流機會增多、凝聚力增強,利用資源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3、充分重視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提高成員的積極性
科研隊伍是課題研究質量的生命線,組建和諧的優秀團隊、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每一個成員的創造性,是集體科學研究的重中之重。本課題在隊伍組建中注重團隊的和諧性,各子課題負責人都是一方面的權威專家,在子課題的內部指定一位中青年的優秀學者擔任子課題執行負責人,形成專家指導委員會——首席專家(協調)——子課題負責人——子課題執行負責人——子課題成員的組織結構,老、中、青搭配,既有德高望重的前輩指導,又使有實力派的中青年學者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另外,為激發研究人員的積極性,課題組實行研究經費與理論成果掛鉤制度,多付出努力、多出成果,就相應地得到多一點的經費支持。課題組定期召開會議,通報研究成果,實行經費支付透明化,在多勞多得的原則下,成員之間相互監督、相互促進。
4、充分重視實地調研的重要性,提高調研的科學性
課題研究的重要目的就是服務實踐,應該掌握現實中的第一手資料、了解現實情況、突破純粹從書本到書本的研究方法、努力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本課題力圖從社會現實中發現真問題、急問題、難問題,把主要研究點鎖定在征地、拆遷、環境污染、勞資沖突、教育公平、信訪制度、調解制度等現實問題上,展開一系列實地調研。兩年里,本課題共進行了近30多項調研工作,涉及10個省份以上的集中大型調研5次、赴個別省市進行專項調研30余次。其中,2006年2-3月,課題組對北京、貴州、海南、河北等10個省市的有關法官、律師和案件當事人,就法院調解和人民調解等制度的實行情況進行了大規模的抽樣問卷調查,形成的調研報告《法院調解和人民調解實證研究統計報告》得到了有關領導和專家的好評;2006年7月初,課題組赴太原市、銀川市、包頭市等十幾個地方開展的“公民環境維權西部行”調研活動,收集了來自普通市民和地方環保工作人員有關環境執法等方面大量一手資料,活動在地方引起了轟動;2007年2-3月,課題組成員赴陜西、廣州、湖南、重慶、江蘇、遼寧等12個省的16個縣市進行了征地、拆遷情況的調研,對各地政府有關部門、開發商、被拆遷和征地民眾進行了走訪和調查,訪談100余人次,共收集有效調查問卷800余份。需要指出的是,大量的調研工作是利用學生假期返鄉的機會進行的,學生熱情很高,而且非常負責。為保證調研工作的科學性,課題組專門聘請了社會學專業的老師對這些學生進行培訓。實際調研搜集到的大量一手資料給課題組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撐。
三、今后的思路
課題研究馬上要進入第三個年頭,也即進入到了規劃的第三個階段,在本階段中,課題組將集中力量進行理論創新,針對現實問題進行對策性的制度設計,在豐富課題研究成果的同時,切實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1、以對策性法律調整為落腳點,出特色、出精品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以“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利益沖突”為切入口,對主要的社會利益沖突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突出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類型化劃分和論證,并最終把利益沖突的調整和解決具體落實到各個部門法中。本課題的特色就在于針對中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立、健全民商法、行政法、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環境資源法、訴訟法等法律法規的法律對策、立法建議和具體法律規則。所以,第三階段的研究會集中體現在法律對策的研究上,利用課題組的學科優勢,鍛造出一些有特色的精品成果。
2、以主報告的論證和寫作為中心,精設計、精整合
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將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包括專著、論文、調研報告和立法建議書等等,有一部分成果在前兩個階段的研究過程中已經完成,第三階段將集中產生一批理論性的成果。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課題組將集中力量對各子課題的全部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設計和整合,形成整個課題的主報告,作為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主報告將努力做到理論性和實務性相結合,對7個子課題的十幾個問題進行分類編排,統一按照現實情況、理論分析、中外比較、法律對策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系統整合,使研究成果系統化、清晰化、通俗化,增強可讀性和可用性。
能夠承擔首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課題研究工作是全體課題組研究人員難得的機遇,課題組將繼續以飽滿的熱情和科學的精神進行最后階段的研究工作,力爭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國家社科基金和各方對課題組的信任和重托。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