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11月課題批準立項以來,課題組嚴格按照《標書》、《合同書》和全國社科規劃辦的有關規定,以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風格全面落實課題研究方案,進展順利。
一、工作進展
“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是一項基礎性、開創性、實證性研究,試圖通過在全國范圍內抽樣調查,對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總體和局部、宏觀和微觀、體系和結構作出狀況描述,從中系統地總結多次改革的成績及其經驗、不足及其結癥,繼而明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和路徑,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課題組確定,研究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調查準備;第二個階段是實地調查;第三個階段是資料整理與分析;第四個階段是開展研究。目前,正在按計劃進行第二個階段的工作。自開題以來,課題組召開各種研究和工作會議5次,封閉研討2次,以歷次會議為線索,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具體為:
第一,隆重開題
2007年1月10日上午,課題組在中國政法大學隆重舉行開題報告會。來自中編辦、國務院法制辦、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和中國政法大學的專家、學者、學生4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首席專家石亞軍教授作開題報告。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小平研究員和中編辦副局長左然研究員分別就課題研究發表了意見和建議。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薛剛凌教授、民商經濟法學院施正文教授、社會學院胡杰容教授代表分別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行政法治建設、公共財政制度改革、社會學研究方法作了培訓報告。
第二,研討《指標體系》
《中國行政管理體制調查與研究指標體系》是開展全國調查和進行全面研究的學術綱要和實施指南,對課題研究具有核心導向功能。
2007年2月5日上午,課題組召開研討會,專題研討制訂《指標體系》的思路和步驟。會議提出將課題分解為十一個一級指標,確定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集體座談會和索取資料等四種方式進行。
2007年2月20日至3月20日,課題組將《指標體系》初稿以函詢方式向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編辦、國務院法制辦、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北京市委、山西省政府、江蘇省委等20多個單位近30位學者和領導征求意見。
2007年3月27日上午,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指標體系》的內容和充實、調整、完善工作。會議還決定,成立三個工作組,規范研究工作的要素和流程,即秘書組負責傳遞信息,聯絡關系,通知會議;簡報組負責撰寫會議紀要和工作簡報,記載階段性研究成果;檔案組負責重要活動的攝影、錄音、資料整理與歸檔。
2007年4月28日下午,課題組召開專家論證會,邀請來自國務院法制辦、全國人大法工委、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的專家對《指標體系》進行論證。專家們對《體系》進行了充分肯定,并針對定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第三,研制《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
《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是根據《指標體系》形成的關鍵性調查工具,對順利有效地開展調查具有依據功能。2007年4月29日至6月20日,課題組分別對《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進行了研制,形成了初稿。2007年6月26日下午,課題組召開會議,對兩個初稿進行了研討,提出了全面、詳細的修改意見,確定了下幾輪修改完善的任務目標。2007年7月16日至19日、24日至29日,課題組兩次進行封閉式研制,形成了《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的定稿。
第四,創造調研條件
2007年7月24日,通過科學抽樣方法最終確定了調研樣本,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福建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山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湖南省、湖北省、吉林省,內蒙自治區。同時,確定組成十三個調研小組共76人,利用暑假開展為期十天左右的調研工作。
2007年7月24日至8月10日,通過各種渠道和資源,與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和辦公廳取得聯系,并商定具體調查方案。
2007年7月31日前,印制了《調查問卷》、《訪談提綱》、《調研信函》、《調研證明》、《調研手冊》、《調研成果標準》、《課題標識》、《調研紀錄表》,制作了紀念品和統一服裝,備齊了相機、錄音筆等設備和調研經費。
第五,開展調研
2007年8月1日,課題組召開調研培訓與動員大會,對13個調查組76為調研人員進行了一天的培訓與動員。首席專家石亞軍教授講解了調研的整體思路、目的、重點、方式、和成果,劉俊生教授講解了《調查問卷》,薛剛凌教授講解了《訪談提綱》,畢向陽博士講解了《社會調查方法》,鄭真江老師講解了調研環節的要求和銜接,最后,石亞軍教授對個調查組的工作提出了要求。2007年8月5日開始,各調查組分別赴目的地,開始涉及既定范圍內四級政府狀況的調查。
二、初步成果
本課題啟動十個月以來,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果:
一是設計出一套完整的《中國行政管理體制調研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以十一個子課題為橫向基礎,以五級政府為縱向基礎,分為十一個一級指標,四十個二級指標,八十個三級指標。
二是設計出一套針對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的《調查問卷》、《訪談提綱》和文獻資料索取目錄。
三是檢索到大量研究文獻,收集到大量實際部門資料。這些文獻和資料成為推進調查和研究的重要資源,其中,許多是在書本、報紙和網絡上不可能收集到的難得信息。
四是結合本課題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并發表了17篇論文。這些成果既有對現實問題的分析,也有對改革創新的思考,還有各國經驗和制度的比較。三、社會反響
本課題立項以來,引起了政界、學界的廣泛關注,一致認為該課題具有基礎性和開創性,一致希望課題組做出高水平成果。
一是對行政管理體制研究領域的影響。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專家學者認為,課題組對行政管理體制內容的把握比較全面,除了對制度關注外,還凸顯了研究的學術性和基礎性。比如,將行政文化專門列為一個子課題不僅是該課題的亮點,而且開闊了研究視野。他們預測,課題除了既定的理論和實踐效應之外,對形成行政管理學和行政法學的中國學派,將可能產生推動作用。
二是對行政管理實務部門的影響。來自中編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法制辦、全國人大法工委,以及部分省市領導,表示對課題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進行全面摸底,并進行有著強烈必要性和緊迫性的深入研究,必將對我國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全面建設法治政府產生積極影響。他們主動為全國性調查提供各種支持,創造各種有力條件。
三是對調研地區的部門實際工作的影響。一些部門還結合此次調研活動對本單位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著手對本單位的規范性文件、文獻資料等進行了整理,并表示要加強網絡等現代化行政工具的建設。
四、遞進設想
調查結束后,課題組將對獲取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展深入地學術研究,最終編輯整理中國五級政府設置和運行狀態數據庫,推出中國五級政府設置和運行狀態藍皮書,并出版系列學術專著和發表系列學術論文。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