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法治背景下的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研究”(批準號:06&ZD022)于2006年10月批準立項。本課題對法治背景下的我國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進行多角度、跨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以理性、現實且發展的思維構建既符合突發事件及其應對的客觀規律,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
一、課題進展情況
課題獲準立項后,課題組隨即開展了項目研究的各項準備工作。2006年12月14日,課題組舉行開題論證報告會,正式啟動項目的研究工作。會議邀請多位專家蒞臨指導,就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階段性任務進行了深入研究。本課題分為四項子課題:社會預警和應急管理的法治背景、我國社會預警和應急管理的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健全我國社會預警和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完善我國社會預警和應急管理體系的對策與建議。開題論證報告會對四個子課題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了部署。會后,子課題組分別召開會議,進一步確定了每項子課題的研究內容、方法、研究計劃以及具體的分工。
到目前為止,本課題組已經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文本分析。課題組對我國地震、衛生、市政管理等多個領域有關應急管理現行法律法規進行了全面梳理。通過梳理,發現現有的法律法規規章存在體系不健全、不完備、權利義務不協調,缺乏原則統帥等缺陷。還對各級政府已經公布的各類應急預案進行了分析,發現了應急預案普遍存在的問題。此外,還收集了若干其他國家和我國近年來的重大應急管理案例,并對這些典型個案進行分析。
第二,比較研究。課題組注重比較研究,目前已收集整理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瑞士、瑞典等國家有關社會預警和應急管理的法律規定。并力圖在此基礎上總結這些國家立法的規律、尋找可供中國借鑒的經驗。課題組還從預測預警、應急決策、信息管理、資源動員、善后恢復、調查評估六大方面對國外數個國家的具體制度和做法進行了比較研究。
第三,實地調查研究。課題組多次組織調研活動。2006年12月,課題組部分人員赴北京市民政局救災救濟處調研,了解到北京市民政局救災救濟處的基本業務和SARS善后恢復小組及其他突發事件處理的經驗啟示。2007年6月,課題組前往國家地震局,就地震應急法律法規建設現狀、中國地震局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地震應急預案管理的歷史與現狀等問題進行了調研,并發放調查問卷。7月,課題組赴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進行了調研。與北京市城市公共設施事故應急工作處、燃氣管理辦公室、供熱管理辦公室、市政工程處、綜合協調處、市容環境管理處等相關機構就應急機構的設置及應急體制、信息系統、應急預案的制訂執行情況、應急事故評估及應急補償等方面與市政管委及相關企業進行了座談。8月中旬,課題組赴內蒙古自治區調研政府應急管理體制問題。
第四,主要法律問題研究。各子課題組已經開始進行主要法律問題的研究工作。子課題一重點梳理國內外應急法治發展的脈絡,分析應急管理法治化的成因以及我國的選擇與完善。子課題二從預測預警、應急決策、信息管理、資源動員、善后恢復、調查評估六大方面對我國社會預警與應急管理的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并對國外數個國家的做法進行比較借鑒。子課題三主要進行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研究,包括建立和完善這一法律體系的必要性和意義,我國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現狀及問題,健全和完善我國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的對策和建議等。重點研究預防與應急準備制度、監測與預警制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制度。子課題四對建立健全我國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的主客觀條件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研究,對應急處置工作中行政緊急權力運行的監督體系、救濟制度和應急管理方法體系進行深刻反思和創新改進。
二、階段性成果
經過前一階段的研究,課題組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已公開發表論文6篇,待發表論文4篇。已發表的論文包括:1.馬懷德:《完善應急法制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制度基礎》,載于《中國應急管理》2007年第4期;2.莫紀宏:《應對國家層面的突發公共事件》,載于《社會科學報》2006年12月16日;3.李程偉:《高校應急管理機制建設研究報告》,載于《中國行政管理》2006年第10期;4.李程偉:《北京市危機管理體系建設研究》,載于《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5.李程偉:《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應急預案的行政學探析》,載于《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6.李程偉:《社區危機管理機制的建設:對北京市的政策建議》,載于北京市2008環境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主編:《現代城市運行管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此外,本課題在學科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和加強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項目首席專家馬懷德教授被聘為國務院應急專家組成員,直接參與國家應急管理方面的會議和課題研究。課題組吸收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年輕教師參加研究,通過研究進一步整合學術資源,拓寬研究領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術骨干,促進了中國政法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學科的發展。課題組還吸收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北京工商大學的部分老師參加課題研究,加強了校級之間的學術交流。課題組還吸收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學專業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參加課題研究,在提高研究生理論水平的同時,也增強了研究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課題組針對目前研究偏重理論性,調研尚不夠深入,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打算在下一研究階段,繼續在國內開展有針對性的深入調研工作,通過召開座談會、專題論證會和訪談問卷等方式,加強與實踐部門的直接對話,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此外,還準備召開各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及實踐部門的同志對本課題展開研討。課題組將繼續開展研究工作,爭取在近期公開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提交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預警和應急管理法制建設作出貢獻。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