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趙旭東教授主持重大招標項目《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利益沖突及其法律調整研究》(05&ZD025)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為宗旨,精心組織、科學論證,嚴格按照計劃開展各項工作,目前進展順利,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一、建章立制,保障和規范研究工作
課題組根據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關管理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專門制定了課題《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明確了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意義目標、研究方法和計劃安排,規范項目過程管理和經費使用等。課題組還專門設立實施組織機構,成立課題專家指導委員會對課題研究的學術問題進行指導,設立辦公室作為項目管理常設執行機構,子課題設執行負責人協組負責人負責聯系、召集與協調工作等。
二、召開協調會,積極推進研究工作
2006年6月,課題組召開項目“啟動暨開題報告會”,邀請了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中央維穩辦、司法部、國務院法制辦、中國法學會、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出席。7月,召開課題主要成員會議,討論研究各子課題的研究對象,提出要在研究重點難點問題上突破和創新,體現點面結合、重點鮮明、針對性強的特點。初步確定各子課題的研究重點:理論研究子課題重點將理順和論證利益沖突、和諧社會與法律調整的關系;民商法子課題主要研究土地征收、征用問題和城鎮房屋拆遷問題;行政法子課題研究重點是“關于行政審判的研究”;訴訟法子課題重點研究利益沖突對再審問題、調解問題和執行難問題影響;環境資源法子課題主要研究公眾參與環境管理問題;社會保障法子課題重點研究勞資沖突引發的問題;公共管理子課題研究重點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三、積極開展專題調查研究,廣泛收集各種資料
在調研方面,課題組展開一系列的調研活動。2005年底,課題組在北京、陜西、廣東等地進行信訪問題的調查研究;2005年11月-2006年3月,對北京市的部分法院關于城鎮拆遷案件審理工作進行實地調研,并與部分拆遷戶進行座談;2006年2-3月,對北京、貴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龍江、吉林、江蘇、陜西、四川等10個省市的有關法官、律師和案件當事人,就法院調解和人民調解等制度的實行情況進行大規模的抽樣問卷調查;7月初,在太原市、銀川市開展“公民環境維權西部行”的宣傳活動,收集了來自普通市民和地方環保工作人員有關環境執法等方面的一手資料;7月至8月中旬,赴內蒙古、廣西,與當地的環保行政人員、地方政府官員、普通民眾等就有關問題進行座談;8月,在四川省富順縣人民法院調研,通過查閱檔案、與有關司法官員訪談等方式了解農村社會矛盾沖突及其解決情況,獲得了一些實證資料;8月中旬,到國家信訪局調研,獲得了城市拆遷和土地征用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問題、少量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寶貴數據和資料。
在資料搜集方面,課題組充分利用各大圖書館和數據庫資料,搜集整理研究報告400余篇、事實報道500余篇、書籍1000余本、雜志2000余份、論文近10000篇等。為有效地利用資源,課題組實行建庫制度,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定期匯總,進行統一分類,通過互借、拷貝等形式實行資源共享。
四、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段性成果
目前,課題組已取得一定階段性成果,公開發表論文6篇,提交調研報告3篇。分別是《和諧社會的法律機制研究》、《人民信訪:中國式人權救濟機制》、《涉法信訪:原因與對策》、勞動派遣之立法因應——勞動派遣之社會價值與負效應》、《實質公平與形式正義之間的〈破產法〉——再談“勞動債權”與擔保債權清償順序》、《教育不公平與社會利益沖突》、調研報告《關于信訪現實情況的統計圖表》、《法院調解實證研究統計報告》、《人民調解實證研究統計報告》。
在上述成果中,《人民信訪:中國式人權救濟機制》一文,指出隨著中國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信訪制度必須進行符合現代法治理念和要求的功能轉向和體制改造。《勞動派遣之立法因應——勞動派遣之社會價值與負效應》一文,從勞動派遣的含義出發,在比較了職業介紹、工程承攬、業務借調等概念之后,指出了勞動派遣制度的正面價值和負面影響,并且全面的分析了派遣方、要派方和派遣勞工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調解實證研究統計報告》,在對全國14個省份,分267個樣本進行大規模問卷調研基礎上,著力反映調解制度的現實情況,為國家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基本數據和決策參考。
(責編:高巍、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