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神經語言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涉及神經語言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包括神經語言學重大基礎理論研究、神經語言學部門研究及與中國人腦健康密切相關的神經語言學應用研究。
有科學家預言,人類將在21世紀取得腦科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也有科學家稱:“20世紀是基因的世紀,而21世紀則是腦的世紀。”
與知覺、情感、記憶相比,語言功能無疑是人腦最為高級的功能。這使得人腦的語言功能研究成為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核心課題,專門研究大腦與語言關系的神經語言學也由此產生。目前,由江蘇師范大學副校長楊亦鳴教授作為首席專家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神經語言學研究及學科建設研究”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并且該課題組已在國際腦科學頂尖雜志《腦》(Brain)上發表了重要成果。
據介紹,該課題預計于2014年完成,其最終研究成果將推動我國神經語言學學科的發展,并加大神經語言學研究的推廣。
學科及基礎理論體系尚未形成
近些年,國內外的神經語言學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從整個學科的發展來看,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對此,楊亦鳴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不少研究者并非語言學學者,學科研究中很多語言自身的基本規律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另一方面是研究者缺乏對神經語言學基本理論問題和學科構建的整體思考,造成研究相對零散,對許多核心問題研究也未能有效深入。他同時認為,神經語言學學科體系的整合和構建是人腦語言功能研究進一步發展的必經之路。
此外,楊亦鳴認為,建立符合人腦生物本質和加工實際的科學、系統的語言學理論,必須依賴神經語言學研究的發展和神經語言學學科體系的構建。由于神經語言學基礎理論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因而也未能形成神經語音學、神經句法學、神經語用學等分支結構體系;相關的神經語言學課程和人才培養等學科建設項目也有待深入開展。
實現文理工方法的跨學科結合
神經語言學學科體系的構建涉及神經語言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包括神經語言學重大基礎理論研究、神經語言學部門研究及與中國人腦健康密切相關的神經語言學應用研究。
在神經語言學重大基礎理論研究、神經語言學部門研究上,楊亦鳴開創性地提出了神經語言學和理論語言學互證的研究方法,即以語言理論假設作為神經語言學研究的理論前提,以神經語言學實證研究驗證和修正語言理論,從而拓展了語言學理論研究方法的新思路,提供了跨學科操作的范例:在研究內容上,涉及了神經解剖學、臨床醫學、心理學、語言學等諸多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實現文理工方法的跨學科結合;同時,在學科人才培養上,強調了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
其中,“與中國人腦健康密切相關的神經語言學應用研究”子課題負責人之一、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梁丹丹告訴記者,其研究對象主要是語言發展障礙兒童。該研究已涉及語言發展障礙兒童的語音、語義、句法及語用等層面。其近期研究重點將著力把調查對象細化到具體亞類型兒童,以增強研究的針對性。
多出領先國際的原創性成果
“課題最為可貴的不是停留在具體的研究上,而是提出學科體系建構,同時開展學科建設研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語言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語言學評審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文史哲學部主任江藍生研究員如此表示。
談及神經語言學研究及學科建設研究的意義,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張積家認為,當前的目標是建立一門學科和構建學科體系,這對我國神經語言學的發展大有裨益。同時他還認為,我國科研人員應多出領先國際的原創性成果,提出原創性理論,讓國外的研究者借鑒和驗證我們的研究。楊亦鳴也表示,通過課題的學科建設研究,可以進一步凝練神經語言學的學科方向,為我國神經語言學學科的發展繁榮和神經語言學研究的推廣提供更好的平臺。
課題組成員、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輝認為,要進行具體的科學問題研究。學科建設研究不能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具體到學科方向的凝練、教材編寫、人才培養、學科隊伍建設和學術平臺搭建等方面。此外,建立全國性的神經語言學研究會也應該是學科建設的一部分。
在采訪中,楊亦鳴特別提到,作為當代學術前沿的神經語言學完全符合當代前沿科學學術研究的形態特征,其研究成果切實推動、深化和引領了當代科學研究,在人力資源和學術資源的分配上改變了當代語言學甚至當代科學原有的格局,充分體現了神經語言學對語言學學術創新的貢獻力、對相關前沿科學創新的貢獻力以及對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推動作用。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