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通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邊疆民族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的難點與對策研究”,改變了我的工作和研究方式,同時也影響著我的教學、科研和生活等各個方面。回想自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整個過程,有很多感觸值得與大家分享。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009年6月的某一天,同事發來短信:“恭喜你中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當時還不敢相信。欣喜之余,我分析申報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不論出身和背景的公正評審規則和向青年人才傾斜、向西部地區傾斜的政策,成就了一批批像我這樣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者;二是自己為期一年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經歷使這個“三農”課題的設計、論證更加具有實證價值;三是多位學術前輩的悉心指導;四是前期發表的10余篇與新農村建設及“三農”問題相關文章的支撐。
一個項目對我的改變
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和壓力。為不辜負這份榮譽,我必須激發自己的所有潛能來認真完成項目研究。立項后的近兩年時間是我在科研道路上成長最快的時期,動力和壓力的雙重作用,逼著自己用心學習、快速成長。為避免雜事打擾,我經常到圖書館查閱書籍、復印資料;只要有空,就提著電腦到教室寫報告;平時的心思也幾乎全部投入到課題的思考上。甚至有幾次睡夢中都是在思考研究課題的事,正應驗了“沒報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前,在做申報成功的美夢;報上后,連夢中也不得輕松”這句話。但我喜歡這種做夢都不得輕松的日子——又有什么能夠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能激發我的潛能呢?
兩年來,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已發表的20多篇文章加上國家社科基金立項以及參與扶貧開發獲得的成果和效益這三大指標,讓我順利通過副教授的破格評審;其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獲得使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學術前輩并參與他們的課題研究,在與他們共事的過程中我的成長更加迅速;再次,項目經費、學校的配套經費等切實解決了研究經費短缺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家社科基金設立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在同等情況下優先支持欠發達地區的中青年學者的做法是英明之舉,因為同樣的榮譽和經費,對我們來說尤其珍貴,并將對我們的學術人生產生決定性影響。
親歷高標準的結項關
我在研究中,深刻體會到“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并能按期結項就可證明實力”這句話的含義,它體現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嚴格、公正、高標準的結項要求。以我的研究經歷為例,由于團隊成員大都是專任教師,沒有行政事務,因此我的課題團隊在一年內投入的時間相當于一般高校教師三年以上時間。此外,為提高團隊協作效率,我對團隊進行了嚴格培訓,制定了標準作業程序,最終按時完成了成果。沒想到申請結項一段時間后,我得到“暫緩結項”的通知。當時我還有點不解,可當拿到反饋的鑒定意見時,就心服口服了。鑒定專家不僅對成果的結構和內容提出具體修改建議,而且細心到參考文獻重復、文字和標點錯誤等問題都一一指出。他們的認真態度讓我吃驚和感動。由此,我明白了全國社科規劃辦的良苦用心,這是在督促和幫助我們成長啊!我高度認可并支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成果嚴格把關的做法,因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代表了社科研究領域的最高標準,只有高質量的成果才能對得起這份榮譽。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邊疆民族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的難點與對策研究”負責人、云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編:陳葉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